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风采 >

运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支队长李会峰 改革创新 保障“大运城”建设

来源:山西法制报 | 责任编辑:本站 | 发布时间: 2018-01-02 15:02

  运城,古称河东,舜帝和禹帝的发祥地,武圣关公故里,文化底蕴深厚,地理上位于山西省南端,地处秦、晋、豫黄河金三角,踞黄河之角西接陕西,南邻河南,直通中原。全市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下辖10县、1区和2个县级市,总人口约500多万。108国道横穿东西,209国道纵贯南北;境内大运、运风、运三、东济、侯禹等5条高速公路打开了连接中原、西北、华北的通道,总里程达到597公里,占到全省四分之一,高速公路覆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县、乡公路网密集,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贯通各县、市、乡的交通网络,通车总里程达到16069公里,全市公路网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113公里,一小时公路圈已基本形成。

  运城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始建于1987年,今年适逢建队30周年。担负着全市14063公里城乡公路(居全省第一)和100万辆机动车、114万名机动车驾驶人的交通管理任务,自2016年以来,运城市机动车增长率居全省第一,发展势头强劲。

  日前,记者一行到运城市采访了运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支队长李会峰,针对围绕省厅交管局今年重点工作任务目标,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创造安全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为主线,防住大事故、排除大的风险隐患,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保持全省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的持续稳定为目标等展开了访谈。

  今年以来,运城支队精心设计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作战挂图,坚持以人民生命安全为中心,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标,从构建体系入手,决战全面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确保重点车辆“三个不发生”,着力构建“规划、设施、科技、整治、文化预防”五大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体系,综合运用“防、打、管、控”等多种措施,强势推进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常态化,截至11月份,全市在机动车增长持续攀高的基数上,各类交通事故同比下降4.2%,死亡事故同比下降5.0%,交通事故预防工作成效显著。

  设计预防交通事故作战挂图,点住事故发生“死穴”

  在会谈中,李会峰侃侃而谈,针对工作中的创新如数家珍,他说,关于交通事故预防工作,我们提前规划,建立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目标体系。运城交警支队从分析近年来产生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入手,着眼长期平安建设,构建预防事故理念,设计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目标体系,把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目标列入各级政府部门、街道、村居规划,并专门制定设施预防、科技预防、整治预防、文化预防四道综合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目标体系。突出承载“多点防控、多措并举、多方联动”,确保能最大限度实现预防效果,发挥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目标作用,有效体现现代交通管理目标体系,达到防控目的。设施预防是推进道路交通基础体系建设的前提。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全市各县市共完成街道渠划530.6公里,完善延伸硬隔离设施212公里,完成隐患点整改629处,新增警示牌、警示灯230处,重点路段新增大屏幕LED宣传提示屏幕55处,新增交通智能卡口119处。设施投入有效提升科技预防能力,科技水平提高促进智能交通体系管理水平。

  支队着力围绕提升市民交通素质,做足文化预防事故的文章,专门建立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宣传体系,制定宣传工作计划,开展人文大宣传行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开展“礼让斑马线”预防事故系列活动,“珍爱生命预防事故演讲比赛”,开辟“交通安全大讲堂”,依托群众利用手机开展预防交通事故知识有奖竞答活动,对全市各中、小学开展安全教育,向学生发放公开信;组织全市各县市交警大队分别召开“除陋习提素质”推进会,以强大的宣传导向,提升市民素质。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带动更多的家庭参与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常态化,建立文化预防体系,有效推动意识形态领域除陋习革命,对预防事故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以此为基础,建立网格化严管体系整治秩序乱象,大规模开展交通秩序大整治专项行动。从党的十九大期间安保工作实际效果来看,交通秩序明显改观,交通事故预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创新农村道路交通管理模式,减少交通事故发生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农村地区驾乘人员普遍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严重缺乏,各类道路交通违法行为频繁发生。为有效缓解农村警力不足的问题,支队经多次调研,召开专题会议,针对性地提出“发挥农村派出所警力优势,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道路交通管理”的思路,使乡镇派出所正式参与到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推动农村派出所参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警务机制改革,实现交警大队与农村派出所警力优势互补,进一步完善农村派出所警务模式改革,强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减少农村地区交通安全监管的盲区和死角。探索并大力推广农村试点“三站”“三员”(即:交通安全管理站、管理员,交通安全劝导站、劝导员,交通安全辅导站、辅导员)工作法,并赋予农村派出所“5+1”道路交通管理职责,力争通过“三站”“三员”建设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完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监管体系,达到有效预防和遏制农村地区道路交通事故发生。试点活动开展以来,仅从夏县上半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来看,死亡2人,比去年同期减少3人,下降了60%;受伤人数7人,比去年减少了12人,下降了63.2%;直接经济损失10300元,比去年减少了70%。12月中旬开始,准备在13个县(市)区结合各地实际,逐步再创造性实施推广。

  积极拓展车管工作立体空间,围绕服务群众做文章

  李会峰说,车管服务是目前群众最关心的交管服务,要使车驾管服务能够延伸到群众的家门口,唯有借助互联网平台、网点普及等有效途径。为此,支队党委一班人多次召开拓展交管工作立体空间专题会议,集体研究解决拓展空间难题。在先后赴江苏、浙江等交管工作先进省份考察学习、调查研究,并认真结合运城公安交管工作实际的基础上,确定了车驾管工作下放邮政、银行网点的工作思路。此项工作实现了跨部门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方便群众、覆盖全社会的车驾管工作服务模式。为尽快推进此项工作开展,让群众早日享受车驾管创新模式带来的便利成果,支队还多次与邮政、银行部门负责人积极协商,在克服了网络安全接入模式、网点设置、人员配备、业务培训、设备投入等方面的困难后,于4月份在全省率先建成了首家便民服务工作站,6月份又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依托银行办理机动车抵押登记业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截至目前,警邮平台累计办理车驾管业务800余笔,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李会峰还介绍了运城支队创新的试行车驾管业务社会化服务模式。借助邮政和银行办理车驾管业务工作在全省尚属首例。为此抽调支队办公室、车管、计财、科技、宣传等部门精干力量,成立了车驾管业务下放网点工作专班,从方案的制定、职责分工、工作推进、项目落地等一个步骤、一个步骤,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严抓细扣,盯着项目赶进度、盯着进度要结果,确保此项工作早日完成。最终在支队各部门的大力配合和相关业务部门的统一协调下,此项工作最终得以圆满完成。

  自从两个工作站建成以后,到邮政网点办理补牌、补证等业务,只需10-20分钟时间,群众不用再到车管所排长队,即可就近在市区内办理相关车驾管工作业务,大大缩短了群众办事时间,提高了服务效率。从目前网点运行情况来看,办理业务和咨询的群众逐渐增多,受益群众达万余人,人均减少跑路20公里,群众满意度大大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倾心打造互联网+服务平台,围绕便民利民动脑筋

  他说,为更好的让互联网资源到达服务对象,运城交管挑选群众办理诟病最多的痛点、难点,采取精准导向、垂直细分和融合入口方式,建成互联网服务平台。平台提供了36项业务办理功能,目前注册已达57万余人,占全市驾驶人保有量的40.67%;交管12123手机APP下载安装量已达到30万次,全市日均活跃用户达20万余人。今年以来,通过互联网服务平台已累计办理预选机动车号牌2.7万余副、核发临时号牌3万余副、考试预约90万人次、期满换领驾驶证100余人次、提交身体条件证明14万余人次。今年,网上约考率为95%,网上选号率为10%。

  完善“考务通”终端平台。利用移动互联网覆盖面广、实时传输、准确定位的优势,开发“考务通”驾考监管应用平台,积极探索互联网+驾考监管的新模式。一是监管实时化。监考民警通过“考务通”完成签到,并在考前对考试场地、考试车辆等情况进行拍照检查,对发现的考试舞弊、考场违规等异常情况拍照记录,上传至考试监管中心,由监管中心民警负责对检查和查处情况核实记载,及时处置。二是存储无纸化。为解决考试监管数据量大、保存期限长的问题,“考务通”平台数据全部对接阿里云,实现“无纸化”存储,确保数据安全。三是执法透明化。通过“考务通”运用,可对监考民警依法履职实现有效监督,并为追溯倒查提供有力依据。

  “大运城”建设是运城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中央、省委要求精神,立足全市实际,积极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推动运城振兴崛起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良好的道路交通秩序,对强力推动“盐临夏”核心区高度融合、“一主三副七个大县城”城镇群的密切联系、构建“大运城”发展格局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李会峰说,运城公安交警支队要紧紧抓住“大运城”建设这一重大发展机遇,进一步创新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社会共治、深化运城智慧车管、社会机构代办车驾管业务、交通事故快处快赔等“放管服务”改革,加快推进运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体制调整,加强交通管理执法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水平,以优质高效、安全通畅的道路交通管理全力服务和保障“大运城”建设,为保持全省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的持续稳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