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喜县实施四项举措扎实打好脱贫攻坚战
来源:黄河新闻网 | 责任编辑:张晓婷 | 发布时间: 2018-08-29 10:07
闻喜县位于山西晋南地区,运城盆地北部,全县国土面积1167平方公里,辖7镇6乡、343个行政村,41.7万人,乡村人口33.8万人,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八五”时期曾是国定贫困县,2002年确定为省级贫困县。通过建档立卡,2014年闻喜县共精准识别贫困村67个,贫困人口10338户35036人,全县贫困发生率10%。经过“回头看”后,2015年全县共有贫困人口5551户18433人。经过再“回头看”及动态调整后,2016年全县共有贫困人口4886户16527人。经过数据核准、修改补漏和动态调整后,2017年全县共有贫困人口5157户17812人,全县贫困发生率5.3%。
近年来,闻喜县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的要求,以“四项举措”为抓手,汇全民之智、举全县之力,苦干实干,全力实施脱贫攻坚。统筹使用各类资金5.3亿元,实现了1.42万余名贫困人口脱贫、53个贫困村达标退出,贫困县退出的14项指标全部达标,贫困发生率由5.3%降到0.97%,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落实“工作体制+科学规划”的组织举措,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为统筹抓好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建立了“2+4+8”的工作领导体制,“2”就是县、乡、村三级都成立了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做好脱贫攻坚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4”是成立了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光伏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风险补偿金管理委员会,负责各项重点工作的规划、计划和组织实施;“8”是成立了转移就业扶贫领导组、健康扶贫领导组、社会保障扶贫领导组、金融扶贫领导组、电商扶贫领导组、教育扶贫领导组、旅游扶贫领导组、交通扶贫领导组8个专项扶贫领导组,实行分管扶贫领导和分管行业领导“双组长”制,建立专项工作推进机制,负责督导行业部门专项扶贫年度行动计划的落实。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动员会、推进会,层层签订脱贫攻坚主体责任书和帮扶责任书,给6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派出了驻村帮扶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给55个20户以上贫困户的非贫困村、19个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非贫困村,全部派出了结对帮扶工作队,给515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指定了结对帮扶责任人,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脱贫攻坚工作体系。
聘请山西社科院科学编制了《闻喜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打赢全县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制定了《“十三五”脱贫攻坚年度滚动计划》,为闻喜县脱贫攻坚做好了战略性、引领性的规划和计划,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落实“惠民政策+产业发展”的增收举措,实现贫困人口稳定增收不返贫。在惠民政策方面,我们采取“拉网式排查、订单式扶持、保姆式服务、全方位保障”的方式,解决惠农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对已脱贫户,实施金融保险、产业扶贫、外出务工指导培训、大学生补贴、危房改造、雨露计划等6项措施,确保其稳定增收不返贫。对一般贫困户,除落实以上6项措施外,新增加医疗救助、中小学教育救助、光伏扶贫等3项措施,确保贫困户不因学、因病致贫;利用扶贫小额信贷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持发展“种养加”项目,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对深度贫困户,除落实以上9项措施外,兜底人员全部纳入低保,60岁以上人员给予临时救助,确保兜得起、稳得住。确保了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村到户,做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惠农政策落实无盲区、无盲点。投入1100余万元,低保兜底5552人;投资2230余万元,构建起了“三保险、三救助”医疗保障体系;投入1370余万元,对799户进行了危房改造;投入1.6亿元,对1044户实施了易地搬迁,做到了社会保障全覆盖。投入1.1亿元,彻底改善贫困村水、电、路、网、综合文化活动场所、卫生室及学校等。
在产业发展上,按照“15611”总体思路,以“一村一品一主体”为抓手,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政府扶持”的方式,组织实施特色产业(就业)扶贫。发展优质苗木6万余亩,优质粮食20余万亩,蔬菜12余万亩、食用菌150余万棒,干果经济林16万余亩,中药材9.7万余亩,畜牧养殖存栏量达到494万余头。建成10个特色产业示范园、100个特色产业示范村,带动2.85万余名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同时,建成28个村级光伏电站和400户户用光伏电站,带动近1000户贫困户增收。
三是落实“包联帮扶+指导督查”的帮扶举措,实现真扶贫、扶真贫。构建了县级领导分包乡镇,科级干部当队长、科级后备干部当队员的干部帮扶选人机制。出台了《县级领导开展脱贫攻坚活动的具体措施和工作要求》和《乡镇开展脱贫攻坚活动的具体措施和工作要求》,县级领导每周利用一天时间到包联乡镇,开展一次调研督查和帮扶活动;乡镇主干每周深入走访20户贫困户;帮扶单位负责人每半月到村指导帮扶工作不少于1次;工作队长每星期到村安排指导帮扶工作不少于1次;每星期三为结对帮扶党员干部到村帮扶日。形成县级干部以上率下,率先垂范,包乡包村包退出指标;乡镇干部坚守阵地,协调推进,进村入户落实脱贫措施;农村两委主干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扑下身子狠抓工作落实;帮扶干部结对到户,落实政策,跟踪服务提升群众满意度;农村“第一书记”当好尖兵,建强基层组织的良好帮扶局面。制定出台了干部帮扶十四项管理制度,实现了干部帮扶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采取教育、培训、考核等多种方式,提高了干部的帮扶能力,激发了帮扶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确保工作队员人在村上、心在户上、帮在根上;给每个帮扶工作队员、第一书记每人拨付了1万元工作经费和生活补助,给每个工作队拨付10万元产业帮扶资金,保障帮扶工作效果。干部帮扶赢得了基层党员干部和贫困群众的广泛好评。
在指导督查方面,坚持把严格督导贯穿于帮扶工作的始终,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编印了《闻喜县干部帮扶扶贫政策宣讲资料》,对帮扶干部进行了集中培训。举办“农民夜校”160余场,宣讲政策,提升帮扶干部政策水平。出台了《闻喜县脱贫攻坚积分制管理考核办法》,对帮扶成效进行了量化打分,排队考核。县督查组、明察暗访组采取实地调研、入户座谈、随机走访、下发督办警示卡等方式,跟踪督导干部帮扶工作、帮扶队员、第一书记住村在岗、履职尽责等情况。过去的一年,微信共享位置查岗29次、不打招呼夜查12次,对驻村在岗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干部帮扶工作进行点面结合的全方位督查检查52次。同时,严格执行“红黑名单”通报制度,对敷衍塞责、工作不力、成效甚微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给12个帮扶单位下达了《干部帮扶警示卡》,对13个单位进行了组织约谈,对3个单位的相关责任人移交纪委监委进行“捆绑式”问责,持续推进干部帮扶工作扎实开展。
四是落实“党建引领+扶志扶德”的示范引领举措,全面提升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抓党建、聚民心、激民志是做好干部帮扶工作的重要举措。积极唤醒党员意识。全县所有党员亮身份,帮扶工作队中的所有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到村,为每个党员户悬挂“共产党员之家”门牌,促使党员带头勤劳致富、带头结对帮扶、带头执行政策、带头弘扬正气、带头遵纪守法,共产党员的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增强,党员在干部帮扶中的先锋示范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第一书记”带领党员集中学习,让党员及时了解、充分理解党的扶贫政策,广大党员成为了扶贫政策的宣传员、讲解员,极大地提高了贫困群众的政策知晓度。严肃组织生活。依托每月5日主题党日,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等制度,“第一书记”、支部书记带头讲党课,民主评议党员实打实,党员批评与自我批评动真格,严肃的组织生活为脱贫攻坚、干部帮扶查摆了问题,找准了对策,增进了干劲,起到了凝聚力量和鼓舞人心的作用,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参与脱贫攻坚、干部帮扶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充分发挥作用。大力开展“脱贫攻坚党旗红”活动,创新实践“党支部+特色产业”、“党支部+合作社”、“党支部+金融扶贫”、“党支部+旅游扶贫”、“党支部+电商扶贫”等,切实把党建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优势。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激发了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斗志,通过组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济组织,吸纳贫困群众参与,提供技术、市场服务,引领贫困群众积极发展脱贫产业,阳隅乡规划建设了千亩苹果园和千亩花椒园、神柏乡规划建设了千亩花椒园、薛店镇打造了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后宫乡培育了千亩温室蔬菜基地、裴社乡发展了千亩特色农业种植示范园、石门乡建立了食用菌、连翘专业种植合作示范园等扶贫产业基地,实现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特色产业,为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坚持把扶贫与扶志、扶智、扶德结合起来,作为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工作,实施了思想引领、文化引领、典型引领、乡贤引领和新风引领的“扶志扶德”工程,开展了“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举办了“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主题报告会,举行了“勤、孝、善、诚、俭、礼”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六德教育,县电视台、《今日闻喜》报、《闻喜县脱贫攻坚党旗红简报》、闻喜网信等新闻媒体对帮扶干部的先进事迹、贫困户脱贫典型案例进行了报道宣传,全年在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发表脱贫攻坚干部帮扶新闻150余篇,省级60余篇。补齐了贫困群众“精神短板”,提高了贫困群众的奋斗精神和道德水平,激发了内生动力。
脱贫攻坚只是补齐短板,只是万里长征路,刚走出第一步,下一步,闻喜县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后续帮扶的工作思路,以精准对象为基础、以提升内生动力为根本、以产业扶持为重点、以就业培训为支撑、以资金投入为保障,做好后续帮扶工作,为实现到2020年全县农村贫困人口与全县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