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解州关帝庙 >

关帝祖庙│文化漫谈—关帝祭祀礼典探究

来源:关帝庙 | 责任编辑:崔志攀 | 发布时间: 2018-07-11 09:20

“官 祀”


  封建王朝官方祭祀三国蜀汉大将关羽,始于唐代中期。据《唐会要·卷二十三·武成王庙》记载,唐肃宗上元元年(760)追封太公望(西周吕尚)为武成王,依文宣王置庙,同时充十哲,配七十二弟子。关羽,便是七十二弟子其中之一。到了宋代,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关羽被褒封为“义勇武安王”,并作为七十二将之一从祀于“武成王庙”。不过,关羽在这两个时期的身份,仅是主神“武成王”的“配享”。这当是正史记载有关祭祀关公最早的资料了。

  到了明代,武宗皇帝特赐关庙为“忠武庙”;世宗皇帝特封关羽为“汉将军寿亭侯”。那位懒于朝政的万历皇帝对关羽则更加尊崇,颁敕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统治阶级对关羽的褒封,使得已经被神话的关羽正式告别了“配享”的角色,祭祀礼典随之日益隆重起来,规格也由原来的“从祀”升格为“专祀”。解州关帝庙由此在统治阶级的关注下,香火亦愈来愈旺。

  据清乾隆《解梁关帝志·祀典》记载: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朝廷祭祀仪礼开始形成定制,每年五月十三日,欣逢关公生辰,牛、羊、猪三牲齐备,稻、稷、麦、豆、麻五谷盛设,并置绢帛一匹,特派太常官前往以行祭祀大礼。每季头一个月即孟春(正月)、孟夏(四月)、孟秋(七月)、孟冬(十月)和年终,仍派遣官员来祭。若国有大事,都要派遣官员到解州关帝庙向关公报告。但凡祭祀,都要提前派遣官员前往庙里安慰神灵。又据《明史·志第二十六·吉礼四》记载:“以四孟岁暮,应天府官祭,五月十三日,环路南京太常寺祭。”由此可知,明王朝的京师北京和应天府南京,每年的四季之初、年终和五月十三日,皇帝都要派遣专司礼仪的太常寺官员,前往解州关帝庙祭祀关公。祭祀的祭品当有严格定数,不得违犯规制。至于明王朝以何为据将五月十三日定为关公的生辰,不得而知。倒是晋南民间有着五月十三“关老爷磨刀日”的说法,之间有无干连,还需进一步考证。

  与朝廷祭祀规制相比,地方官府在解州关帝庙的祭祀则属于“小祀”,故不用牛。祭祀在州守主持下进行,以每年的农历四月八日、九月十三日为祀期。明神宗万历中期,山西巡抚吕坤酌情而定,祭品改用鹿、兔、羊、猪各一只,黄藳、青鱼、白豚、红肉为四色,以米饼、糁粒、糗糊、米粉、粢饭、榛、栗、菱、芡、果蔬、韭青、芹、笋、酒、盐、香、帛、烛炬、松膏等一并作为祭礼之用。解州监生蒲昭奏请宜用庚子日,故择上戊、上丁吉日,至此形成体例。祭祀祭品筹备,全由州库度支。祭祀时,祭品供于崇圣殿殿前,惟独鹿用羊代替,并宣读《祝文》。

  正殿祝祷祭文,曰:

  惟帝忠义贯日,英烈盖世,志复汉基,百代崇祀。惟兹解州,实帝故里,今当仲春(秋),谨以牲帛粢醴,式陈明事。

  崇圣殿祝祷祭文:曰:

  惟神葆真涵光,孕秀毓醇,发祥应运,圣嗣笃生。正直不逥,威灵燀赫,天壤同朽,金石靡泐,有开必先,畴其启佐,丕显丕承,神功斯懋。余忝守土,肃举时禋,晋来胯蠁,如格如歆。

  满清入关后,世祖皇帝晋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雍正皇帝特封关羽祖辈三代,曾祖为光昭公,祖为裕昌公,父为成忠公,加关羽为“山西关夫子”。乾隆皇帝登基后,再次加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后历仁宗、宣宗、文宗、穆宗四朝,均有加封。至德宗光绪朝,封号“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长达26字,可谓登峰造极。期间,即雍正五年(1727),经太常寺奏议而定,解州关帝庙祭祀规制一如“中祀”。每年除了五月十三日,其它祭期前殿照常举行祭祀,用牛、猪、羊各一只,帛一匹,果食五盘。每逢仲春(仲秋)祭祀,礼制与文庙相同,用牛、猪、羊、帛各一只,盛笾豆十篮,以解州行政长官主持祭祀大典,行三跪九叩首大礼。如此礼遇,已与祭祀文圣孔子同般。

  崇圣殿殿前,设猪、羊、各一只,各种豆类八篮,各种绢帛八匹。春秋两季,祭祀日期要择选吉日。

  正殿祝祷祭文,曰:

  惟帝纯心取义,亮节成仁,允文允武,乃圣乃神,功高当世,德被生民,两仪正气,历代明礼。英灵丕著,封号聿新,敬修岁事,显佑千春。

  乾隆九年(1744)正月,颁敕正殿祝祷祭文,曰:

  惟帝浩气凌霄,丹心贯日。扶正统而彰信义,威震九州;完大节以笃忠贞,名高三国。神明如在,遍祠宇于寰区;灵应丕昭,荐馨香于历代。屡征异迹,显佑群生。恭值嘉辰,遵行祀典。筵陈笾豆,凡奠牲醪。

  崇圣殿祝祷祭文,曰:

  惟公世泽贻庥,灵源积庆。德能昌后,笃生神武之英;善则归亲,宜享尊崇之报;列上公之封爵,锡命犹隆。合三世以肇禋,典章明备。恭逢诹吉,祗事荐馨。


民祀


  随着统治阶级对关公的尊崇,关公作为神的形象逐渐深入人心,祭祀关公的活动在民间也开始形成,其规模和声势远在“官祀”之上。据清嘉庆《关帝圣迹图志全集》记载:“每岁四月八日,传帝于是日受封,远近男女,皆刲击羊豕,伐鼓啸旗,徘优巫现,舞燕娱悦悦。秦、晋、燕、齐、汴、卫之人肩毂击,相与试枪棒、校拳勇,倾动半天下”。记载文字虽然简约,但把民间祭祀关公的时间、敬献礼品以及开展祭祀活动的地域、祭祀形式描绘的淋漓尽致。每年关公受封的当天,民间杀猪宰羊,击鼓吹箫,载歌载舞,乡民击毂摩肩,前往关帝庙祭拜。艺人粉墨登场,巫师虔诚祷告,武者舞刀弄棒,各路杂演争相献技。只要有关帝庙的地方,皆是香火缭绕,人潮如堵。整个祭祀活动遍及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几乎占了大半个中国。

  作为关公的生养之地,晋南民间尤其解州关帝庙祭祀关公活动较之全国各地更为甚之。明崇祯年间,解州民间每年祭祀关公的活动多达四次。据崇祯二年(1629)《建关圣常平村祖茔祀田碑记》记载:“四月初八日关圣受封之期,六月二十二日为诞辰,九月十三日为忌日,五月十三日为赛会”。在这四个特别的日子里,乡民们都要前往解州关帝庙和常平关帝祖祠参加盛大的祭祀活动。尤其是五月十三日“赛会”,旗开五色,仪仗齐整,鼓乐吹笙,杂戏献技,迎神出庙,周游街巷,气氛热烈高涨,场面宏大壮观。

  解州民间祭祀关公活动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村、社、族(同姓者)为单位前往关庙祭拜,称为“团祭”。祭品或村社购置,或摊派制做;祭典由村长、社首、族长主持;锣鼓仪仗列队齐整,敲打套数铿锵有力;戏剧表演有专业班社,也有本村(社)“家戏”登台。另一种是以户为单位祭拜,称为“私祭”。祭祀由家长主持,献品薄厚不限,量力而行,贵在心诚。此形式有前往关帝庙的,有在自家正堂神位悬挂关公画像的,焚表上香,顶礼膜拜,以祈关公神灵消灾避难,全家福寿康宁。

  除上述两种祭祀形式外,庙会也是祭祀关公的一种形式。其由官祀演化而来。每年四月八日,解州均举办盛大庙会,集祭祀关公、商贸活动、物资交流、文化娱乐为一体。解州关帝庙及常平关帝祖祠,香火缭绕连绵数日,祭拜人流络绎不绝。农历四月麦收在即,人们祈祷关公能赐予好的收成,同时在庙会上购置镰刀、杈把、扫帚等农具,为夏芒开镰收割做好准备。这一风俗,直到民国末期仍还沿袭。

  祭祀关公,无论官祀与民祀,都是尊崇关公人格的表现,都是推崇关公精神的彰显。关公信仰,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共同认知,是所有中国人民和所有华裔人们一致的民间意识形态。现如今,对关公的崇拜和信奉,世界已达168个国家和地区。其精神意义上的普适,已超出国界,不分种族。而运城解州关帝庙,则是这一精神存在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