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解州关帝庙 >

天水洛门关帝庙

来源:运城新闻网 | 责任编辑:张晓婷 | 发布时间: 2019-06-18 10:06


  甘肃省天水武山县洛门关帝庙坐落于东街村人民舞台院内,坐东朝西,始建于明崇祯9年(公元1636年),土木结构,硬山顶,建筑占地面积约239平方米,1988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老文物工作者讲,原庙布局规整,自东向西依次建有关帝庙正殿、抱厦、牌坊、戏楼等。清代秦州知府谢威凤曾题匾“大丈夫”,晚清进士刘尔忻曾题匾“真君子”,惜二匾已佚。殿前建有距地面一人高的方形阅台,供祭祀和平日表演节目,阅台南北两侧有台阶通向院内。大殿原建于高台基上,随着历史的变迁,形成今日殿坐平地的状况,失去了当年庄严雄伟、气势宏大、画栋流彩的神韵。尽管如此,古殿依然彰显出古朴浑厚的艺术美、韵穿时空的音乐美、气度卓然的静雅美。阅台前为牌坊,其南为钟楼,北为鼓楼,朝晖伴钟鸣,夕阴映鼓韵,香烟隐青龙,忠义炳千秋。最西为戏楼,供农历九月十三关公圣诞庙会及春节等大型节事活动唱戏。庙院南北两侧对称建配殿僧房。南面院外是一条打堡子时取土形成的壕沟。关帝庙大殿北侧有三清殿、三官殿等殿宇,附属建筑有清代道光三十年建造的“三圣殿”一座。建筑主次分明,大小相间,高低有序,自然和谐,甍宇齐整,静穆雅致。仰望巍巍殿宇,正义之剑高悬,随生敬畏之感;俯察渺渺心迹,是非之鉴常明,顿起向善之念。庙内两株200多年的古槐,苍劲葱郁,见证着一方圣地的变迁。翻过岁月沧桑的一页,捡拾历史长河中溅起的一朵浪花,煌煌关帝庙虽仅存抱厦、大殿及三官殿,可依然映射出昔日的恢弘气度。

  大殿为大式砖木结构,十一檩抬梁造,前后出廊式,硬山顶,十攒斗拱结构,正脊透花图饰,两端置龙吻。垂脊不及檐,满布莲花图案的二方连续纹饰,脊端均置龙吻。前后抱厦与大殿勾边相连。卷棚顶与大殿前檐间加一椽并覆面,使三个单体建筑合为一体。大殿面阔三间,径深六间,房高九米,有立柱六根,金柱、角柱、檐柱各四根。

  关帝庙原塑的关公等像,显示出超绝的艺术水平,尤其关平、周仓塑像,颇具精巧之致。塑像大师为了体现他们的威武雄壮和英雄气概,用艺术夸张的手法,特意使其胸高挺,使得塑像重心后移和身子后倾,为保持平衡,又在脚下各塑一夜叉,既起到支撑作用,又凸显了他们神圣威严、雄视凡尘的伟岸形象;既体现出艺术造诣的高深,又是力学应用的经典。三塑像均比常人高,技法精湛,画工精巧,形象伟大,可惜上世纪50年代被毁,现今塑像为上世纪80年代初所塑。

  明代建筑三官殿紧邻关帝庙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高七米,单檐硬山顶,小式土木结构,六檩抬梁造。三官殿前后门楣上都挂着“十王殿”的牌子。十王殿本来在关帝庙北边相邻的“九个湾”,曾经也是修建齐整、香火旺盛的寺观,陇上名人何鸿吉曾在十王殿的后墙上题写“乐善镇”,致过往行人频频关注。后庙拆殿毁,门牌挂到三官殿门上。三官殿内正中一墙将殿一分为二,西边塑三大菩萨(观音、文殊、普贤),东边塑天、地、水三官。此外还有喜神爷等殿。建筑回环曲折,殿殿相连,屋屋相扣,参差有致,足显当年建造者的精巧构思和建筑技艺。

  关帝庙古建是研究西北地区明清建筑艺术十分珍贵的实物材料,也是洛门镇甚至武山县对外交流展示的一个窗口。洛门自古为商贸重镇,处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之上,商贾云集,商贸活跃,每年农历九月十二日到十六日,关帝庙都会举办盛大的传统庙会。庙会期间,走进古镇洛门,都会被一种浓厚的文化气息所感染。来来往往的人,不是谈论戏,就是聊书画。街上的行人,一群群涌向老街的中心地带,一簇簇挤进人民舞台院内,一张张写满笑意的脸,带着尽兴的满足走出老街。最为耀眼的是一家挨一家、一个挨一个的书画展销摊店,外地的、当地的,百米街面就有四五十家。书画者挥毫泼墨,即兴发挥,亮技献艺,现作现卖。收藏者诸店观摩,细品慢论,质价相衡,精选细挑,显示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魅力之魂。可谓翰墨常飘香,书者豪情尽兴;雅画竞风流,藏者爽心如意。舞台院内,书画和小吃摊点井然有序,游者摩肩接踵,香客步履匆匆,香烟缭绕庙院,钟磬不绝于耳。香盘频递,虔诚心香叠燃;游人穿梭,膜拜信士相连;曲终戏散,雅士墨客忘返。真是:财神佑福地,商埠经贸谱新篇;关公昭大义,古镇光华射斗牛。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