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决策 >

多元共振 集成创新——让群众共享长治久安的获得感

来源:运城长安网 | 责任编辑:本站 | 发布时间: 2017-11-14 14:50

多元共振 集成创新

让群众共享长治久安的获得感

中共运城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邓雁平

中共运城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邓雁平

邓雁平到平陆县公安局调研

  运城长安网讯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让人民群众共享长治久安的获得感,是新时代赋予政法综治工作的历史使命,是政法综治战线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的基础活和基本功。运城市上下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同心同向,多元共振,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以辨识思维解矛盾,以法治思维图善治,以创新思维增活力。法治引领,提升平安建设法治化水平,警务前移,掌握立体化防控主动权,科技支撑,加强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划小单元,提升基层自治能力,调解优先,善于及时就地预防化解矛盾,集成创新,加强综治中心研判指挥和实战功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平安建设的内生动力,最大努力地夯实平安建设根基,最大可能地为平安运城建设提供力量之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一、坚持法治引领,善于用法治理念和法治方式提升平安建设法治化水平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明确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要求我们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要带头厉行法治,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一要不摆架子夯实维稳责任。发展是硬道理,稳定也是硬道理。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机制,是新时代赋予政法综治部门的神圣职责。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主要领导,应当主动扛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稳定与发展同部署、同安排、同落实、同督促,切实做到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运城市委、市政府出台了《运城市维护稳定工作制度》等工作制度。各级各部门要通过层层压实责任,建立健全综治实绩档案,完善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一岗双责”,主动落实述法、考评制度,把深化平安运城建设各项任务落实到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和责任人,推动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工作态势,推进形成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工作格局。

  二要不绕弯子开展法治宣传。法治宣传教育是平安运城建设的基础工程。当前,法治宣传教育在广大农村面临着群众流动性大难组织,思维多元化难入角,执法部门多难集中,宣传形式单调难接受,宣传方式零敲碎打难覆盖的“五难”瓶颈,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我们在宣传阵地上做到街头、巷头、炕头、田间地头铺天盖地全覆盖。在宣传内容上做到紧跟群众需求,接上地气,拉近距离。在宣传形式上要做到传统与现代结合,法治与德治同步。要好理解、对“胃口”,把政策精神翻译为群众语言,让法律知识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当前运城大地法治宣传氛围正浓,应当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力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要不掉链子练就基本功。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是平安运城建设的保证工程。当前,平安运城建设就是注重培养培植政法综治干部,把法治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工作理念向运用法治方式转变,工作取向向既有秩序又有活力转变,工作着力点向深层次问题转变,工作手段向运用信息化转变。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坚持问题导向法治思维,提升平安运城建设的能力。中央政法委组织的全国性法治培训引领效果受益匪浅,上海交通大学“法治运城建设专题培训班”推动效果明显。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平安运城建设就是要靠法治实践出真知,靠法治实践育人才,练好基本功,做好基础活,尊重法律,厉行法治,确保法治引领平安运城建设不停顿、法治推动平安运城建设不止步。

  二、坚持警务前移,善于用系统思维提高社会治安防范效果

  习总书记强调,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是政法工作的基本任务,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政法工作的根本目标。这就要求广大干警把人民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下沉警力,下移警务,把“一村一警”工作当作夯实农村基础工作的平台,当作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的考场,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一要明职责。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其关键在于“责”。今年,运城市深化“一村一警”新绛现场会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一村一警”工作应当发挥一线驻村民警工作职责:收案了解社情民意,参与矛盾排查化解,预测预警维稳态势,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其目的是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其着力点就是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的见警率和管事率。要推广借鉴新绛县公安局“十必访、十必到、十必做”和“查矛盾保稳定、查隐患保安全、查案件保平安”的工作经验,让群众安居乐业。

  二要接地气。做好群众工作的生命力在于“接地气”,平安建设的知晓率和满意度,靠群众评判。这就要求广大驻村干警要带着感情求“真”,带着问题求“细”,带着目标求“实”,率先垂范做给群众看,尽心尽责领着群众干。从小事做起,从难事做起,用高效的便民举措,增进警民感情,夯实基层基础。靠有效的警民联手,提高治安防范水平和能力。用法治的方式,引导疏导矛盾纠纷,尽最大努力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积小平安为大平安。

  三、坚持调解优先,善于及早就地化解矛盾纠纷

  习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我们要坚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高度重视道德对公民行为的规范作用……”实践证明,善不善于发挥社会各方面积极作用,推动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是衡量党委和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调解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之有效的稳压器和重要法宝,理应不断总结,不断提升。要善于同矛盾纠纷赛跑,最大限度地做到排查走在纠纷发生前,调解走在矛盾激化前,第一时间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第一时间把矛盾消化在基层,第一时间把纠纷解决在当地。

  一要态度主动。主动上心,主动上门,主动上手。各级党委政府、政法综治部门应当把平安建设的触觉延伸到村、到巷、到户,主动排查隐患,主动了解矛盾,主动化解纠纷,力求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基层调解人员要与群众面对面地交流,心贴心地交谈,让群众感受到民情有人知,民忧有人解,遇事有人管,难事有人帮。稷山县的四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永济市的联调机制都体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二要方法多元。要综合运用政策宣传、法律引导、文化疏导、道理说教等方法。临猗县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陈剑的调解“八法”,万荣县“点对点、头对头、面对面、背靠背”等民俗调解法,都给我们做了示范引领。要把法理、情理、道理贯通融通,把法律政策、乡规民约结合融合,达到春风化雨。

  三要示范辐射。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榜样。与榜样越接近,心灵共鸣越响亮,对照楷模越多,形式作风越正派。调解工作要善于总结经验,借鉴推广,传导辐射。实践中,应重视品牌调解团队和品牌个人调解室建设,通过经验交流、表彰奖励,用榜样带动,用个人魅力辐射,立求调解一起纠纷,情暖多个家庭。

  四、 坚持科技支撑,善于加强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

  习总书记指示:“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加快建设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明确了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根本遵循,以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为着力点,加强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提高驾驭社会治安局势,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

  一要找准载体。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关键要找准载体。运城市作为人口大市,就是要统筹整合信息资源,坚持不懈地推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联网应用。加强统一领导,统筹规划,落实推动“雪亮工程”建设,加快重要部位、复杂场所和农村薄弱地区公共领域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探索建立视频监控与巡逻防控、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实践应用机制,深化视频监控资源与数据挖掘、人像对比、车辆识别、智能预警等技术融合,最大程度整合共享,实现价值最大化。

  二要精准研判。精准研判是提高社会治安防控系统运行效率和质量的必由之路。中央综治办推动制定了社会综合治理基础数据规范,这是推进综治信息系统建设的标准化依据。我们要紧紧围绕实践指挥,基础管控部门协作,区域联动等关键环节,加强精准式培训指导,定期评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基础建设,跟踪问效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效能,加强对辖区治安形势的分析研判,查找在防范暴恐袭击、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多发性侵财案件和公共安全事故中的薄弱环节、突出隐患,及时调整工作部署,确保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良性运转。

  三要破解难题。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在防范领域上,按照市委政法委部署的十个专项行动,愚公移山,步步为营,着力破解农村社会治安、校园及周边寄递物流等方面存在的漏点和难点,在防范手段上,既要推广临猗经验,确立治保会“四个一”模式,民调会“四化”模式,发挥“两会一队”、平安志愿者、驻村法律顾问、驻村民警与专群力量,更要注重搭建治安微信群、群防群治随手拍等新载体新手段,让群众与科技联姻,成为治安防控的“千里眼”“顺风耳”。在运行机制上,要抓住指挥体系,合成作战的“牛鼻子”,充分运用科技信息化手段,完善扁平化、点对点调度机制,打造情指融合、情警对接、情行一体警务运行机制,实现科技引领下精确指挥、精准行动,提高预知预警、防控风险、服务群众能力。

  五、坚持划小单元,善于通过微治理提升基层自治能力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坚守法治,坚持实践,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划小基层管理网格单元,激发基层群众依法管理社会事务、经济文化事务和自身事务能力。

  一要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每个家庭是社区治理的基本细胞,解决当前社区社会治理综治网格“大而分散、管而不细”,“管不了、管不到、管不好”的难题,全市政法信访维稳会提出了“划小管理单元,创新社会治理”的工作安排,实践探索了万荣县通化镇东孝原村等农村典型,摸索了村有村规,巷有巷长,组有组长,巷管巷事,组管组事,村管村事,做到小事不出巷,中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培育培养了盐湖区东城街道等城市社区典型,探索了单元长、楼宇长、网格长进门入户、“穿针引线”,管理治安、化解矛盾、帮扶群众。基层农村多年不见的“红袖标”戴起来了,平安“大喇叭”响起来了,警民互动起来了,打通了社会治理末梢神经,架起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桥梁。

  二要激活基层社会治理动力。综治“网”包罗万象,综治“格”惠及民生。需要我们疏通社会治理“毛细血管”,实施综治网格精细化管理。盐湖区探索了“责任网格化、平台信息化、治理精细化、服务人性化”的四级联动网格精细化管理模式,在网格架构上“网联网,群联群”,在社区治理上“一清二保三排查”,网格管理上“网格名字自己起,公约章程自己定,法治宣传自己搞,两会一队自己建,矛盾纠纷自己调”,实现了在治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现自治,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

  六、坚持集成创新,善于发挥综治中心研判和实践功能

  习总书记就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工作指示:平安建设要更加注重联动融合、开放共治,更加注重民主法治、科技创新,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这要求我们在推动综治中心建设时,注重资源整合,信息共享,衔接有序,指挥高效,一体化运作,实体化运行,实践化运转。

  一要依照“国标”建好平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数据规范》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这是两个国家标准要求,我们应当准确职能定位,精确建设任务,科学谋划,对标建设。搭建完善综治中心平台,县级综治中心突出调解平台功能,乡级综治中心突出联动部门职能,村级综治中心突出心理咨询、社区警务、网格管理功能,做到建设理念领先,工作推动率先,试点示范抢先。做到基层务实、基础夯实、基本功扎实,零距离服务群众。

  二要依照“地标”建好机制。综治中心的特性在于统一性、综合性、协调性、辐射性,综治中心建设重在应用,贵在实用。工作实践中,应以推行“综治办+综治信息系统+N”模式为着力点,重点推进中心标准化建设、信息智能化建设和网格精细化建设。盐湖区御沁园社区以“小”见“大”,以“零”促“全”,八个精准服务机制是运城市综治中心机制“地标”之一。华庭社区依托数据“天网”,突出科学手段应用,用二维码管理房屋人口,用智能养老平台提供精准服务,用视频调解矛盾,建设智慧网格,创建智慧社区,是全市综治中心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的“地标”。目前,全市以“地标”为示范,从制度设计等方面主动作为,努力通过综治中心的标准化建设,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服务在身边,安全在身边,满意在身边。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运城市政法综治干部将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以“民”为天,以“安”为要,自觉担当重任,多元共振,集成创新,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运城,凝心聚力,永不懈怠,善作善成,义无反顾肩负起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历史使命,让人民群众享受长治久安获得感,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创造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