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热点新闻 >

中国人,我们在火星上种菜的日子,不远了!

来源:中央政法委长安剑 | 责任编辑:张晓婷 | 发布时间: 2019-07-15 09:06

在一个陌生星球上

  一位宇航员“惨遭”队友遗忘

  没有随队返航

  而星球基地内的补给只够他生存31天

  下一次宇宙飞船的到来是四年之后!

  

309c233c4a791e94e24258.jpg


  绝望吗?想想都绝望

  然而—— 这位宇航员不仅活了下来

  还在这个星球上种.出.了.土.豆.

  最终,他真的等来了

  N年后的救援成功返回地球!

  


  看上去“电影都不敢这么演”的事

  理论上真的可能发生

  只要它发生在火星!

  四年前马特·达蒙主演的电影《火星救援》

  把火星给全人类的生存希望摆到了我们面前

  一年后的2020年

  中国将探访火星!

  有人调侃:论种菜中国怎么可能落下?

  其实这远不是“种菜”那么简单

  

309c233c4a791e94e2aa5a.jpg


  这是一场“关乎未来”的竞赛

  为子孙后代计中国早已整装待发!

  为什么是火星

  人类为什么对火星“着迷”?

  “因为火星可能是除地球外,唯一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

  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格里高利耶夫说

  在地球的“近邻”中火星的自然条件最接近地球:

  


  它有高山、平原和峡谷

  它的“一天”有24小时37分昼夜变化几乎与地球相同

  它也有春夏秋冬和稀薄的大气层

  更重要的是火星上有大量的固态水并有可能存在生命!

  这些条件才是让马特·达蒙在电影中活下去的基础

  人类有望在若干年后将火星改造成“第二栖息地”

  甚至可能“移民火星”

  这是多国科学家的共识

  

309c233c4a791e94e32f5c.jpg

  图:电影《火星救援》剧照,在火星上种土豆是未来人类的愿景之一。


  火星也理所当然成为继月球之后人类的下一个航天着陆点!

  中国对此当然早有布局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表示

  中国将于2020年探测火星探测的首要科学问题是

  探测上面的生命活动信息

  期待在此领域有所突破

  

309c233c4a791e94e3585d.jpg

  图:欧阳自远在论坛上发表《迎接第一个100年,中国的深空探测》演讲。


  辽阔宇宙无限空间火星,也将成为中国探索的第一颗地外行星

  瞄准火星的可不止中国一个:

  事实上,2020年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将发射飞向火星的探测器

  为什么?

  这还得从“距离”说起

  人类要像阿姆斯特朗登月一样在火星上“留下第一个脚印” 何其艰难:

  从地球到火星的最短距离是约5500万公里

  至少是地月距离的145倍

  往返需要一两年时间

  而且“时间窗口” 需要等!

  地球-火星这两个沿着各自轨道运行的星球每26个月

  “擦肩而过”一次在为期一个月的“窗口期”

  发射火星探测器将节省大量燃料缩短抵达的时间

  


  没错,这个“时间窗口” 即将在明年开放!

  届时全球都将迎来一个探索火星的小高潮

  若是错过就要再等两年多

  所以火星,我们马上来!

  “相当于从巴黎击出一个高尔夫球落在东京的洞里”

  距离2020只有一年中国准备得怎么样了?

  


  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透露:

  中国的火星计划不是“小打小闹”

  而是全方位的探测——

  火星卫星“绕”

  火星着陆器“落”

  火星探测车“巡”

  首次火星任务就“三位一体”

  实现天地联合探测这在航天史上史无前例火星

  我们是认真的!

  


  对了,看来我们的火星探测着陆器

  效果图就堪比电影大片了

  


  还有我们的火星车它已整装待发!

  


  据透露,目前我们已完成

  火星探测轨道设计测控通信、自主导航、表面软着陆等关键技术的科研攻关

  向着火星飞翔

  我们稳扎稳打、一路前行

  中国已经为探测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有足以奔向火星的大功率火箭

  我们有足以超远测控的深空测控站

  我们有探月积累的经验满足着陆、巡视技术

  我们在茫茫戈壁建有模拟火星基地展示着人类在太空的未来——

  


  当年那些突破性进展如今已经成为未来征程的崭新出发点

  困难重重,不可不察做一件事

  中国人讲究: “天时,地利,人和”

  探测火星只有“天时”远远不够

  抛开艰深的技术细节不谈看一组数字:

  迄今为止人类至少进行了46次火星探测活动

  其中只有20次取得成功成功率不足45%

  因此,火星还有个名字 “航天器坟场”

  

  图:当火星表面飓风来临,宇航员宛如置身深海。来源:电影《火星救援》

  而最危险的环节

  在于进入火星轨道和着陆两个阶段

  什么时候“刹车”进入轨道

  进入的角度是多少

  何时打开降落伞何时切断降落伞……

  每个环节都“步步惊心”

  需要精准计算、毫秒不差

  这也是为何航天器着陆的那7分钟被称为“恐怖7分钟”

  科学家有个形象的比喻:

  让探测器在火星精准着陆

  相当于从巴黎击出一只高尔夫球落在东京的一个洞里!

  上一个摔在火星的探测器是欧洲空间局和俄罗斯共同发射的 “斯基亚帕雷利”登陆器

  它2016年3月被发射

  经过七个月却在着陆时提前放出了降落伞

  导致探测器以时速300公里的速度冲向地面粉身碎骨!

  


  中国曾和俄罗斯合作过火星探测项目

  2011年由俄罗斯的探测器带着中国的火星卫星“萤火一号”

  飞向那颗红色星球

  但很遗憾探测器后来未能按计划变轨任务宣告失败

  


  探索火星的成果只有两个:

  要不然就是完美无缺要不然就是毁于一旦!

  这些,科学家们不知道吗?

  都知道!

  但中国选择继续向火星发起挑战因为我们深知:人类探索火星的历程

  就像任何未知的旅程一样充满荆棘和坎坷

  跌倒是常有的事

  保持冷静、理性和坚定没有什么能挡住我们前行的脚步

  一场关于未来的竞争

  前路漫漫,挑战重重

  为什么中国必须“布局”火星?

  从我们这次的任务就能看出端倪——

  


  欧阳自远院士介绍火星表面有很多古河床

  证明火星以前是有河流的

  火星的北部是一个干涸的大海洋

  但现在火星表面一滴水都没有了

  众所周知水,生命之源火星的水去了哪儿?

  能否研究清楚进而“改造”火星成为人类持续发展的新家园?

  


  这个愿景不止在中国科学家心中

  2020年除了中国外计划发射火星探测器的还有4个国家和地区:

  美国、欧洲、印度和阿联酋

  美国的火星探测始于60年代

  50多年来任务从没停止过

  特朗普更是放言将在2033年将人类送上火星

  明年美国火星探测的任务是研究分析是否生命存在于火星

  美国宇航局把这个任务定义为“重要里程碑事件”

  美国科技大亨马斯克甚至放言:

  “我希望自己最终的归宿,是长眠于火星殖民地上。”

  欧洲明年的火星计划同样致力于寻找生命的基石

  他们的Rosalind火星车届时将钻地两米

  来探索一个曾经富含水本可以被原始生命所占据的古老环境

  Rosalind这个名字就与一位解释DNA结构的女科学家密切

  相关欧洲航天局局长说:

  “探索是人类的天性科学存在于我们的DNA 这种精神将我们带到了太空探索的最前沿。”

  


  

  图:英国女科学家Rosalind Franklin和以她命名的火星车

  印度的火星探索计划雄心勃勃很多人不知道

  印度是亚洲第一个将探测器送入火星轨道的国家

  虽然印度的火星探测器非常“迷你”

  但时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第一时间送上祝福:

  “这是印度的骄傲也是亚洲的骄傲。”

  曾有人质疑这个迷你探测器的意义

  印度高层官员回应称:

  “如果我们害怕拥有梦想,那我们就将沦落为劈柴挑水的苦力劳工,低人一等!”

  


  阿联酋的火星计划更加庞大

  2017年他们就宣布将于100年后移民火星

  不仅要把地球的高楼大厦和购物中心搬过去还要成为火星人

  阿联酋人甚至制定了完整的城市规划

  一个自地下往地面建造的火星城市考虑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论成功与否

  这都是一场关乎未来的竞争

  能够成功到达红色星球对每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都是一项壮举!

  当人类的命运紧紧相连

  重新审视竞争在宏大的背景下竞争,

  也是刺激进步的一种手段

  最终还是为了谋取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这不仅意味着科技领先群雄

  更意味着美好梦想在自己手中实现

  将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赢来一个更加广阔的未来

  “科学的任务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创造更多可能。”

  欧阳自远院士说中国和全世界科学家都很希望看到这一幅图画:

  “人类通过几个世纪的卓越努力

  会将火星这颗贫瘠的行星改造成

  一个拥有蔚蓝色天空、绿色平原、蓝色湖泊和生态环境友好的新世界地球

  火星将成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姐妹共同体。”

  通往火星的旅程就像通往未来的路有挫折

  有沮丧有竞争有胜负

  但只要将每一步踏得无比坚实

  抱着坚定的信念奋力前行

  那么未来必定触手可及!

  火星等我们来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