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热点新闻 >

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逝世 曾倡议并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入宪

来源:检察日报正义网 | 责任编辑:张晓婷 | 发布时间: 2020-06-29 08:15

  据山西长治平顺县委宣传部消息,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于今天(28日)凌晨在山西长治逝世。申纪兰是第一届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她倡导并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2019年9月,申纪兰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申纪兰,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她是唯一一位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从第一届至第十三届,她见证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诞生与成长。申纪兰一生都在积极维护新中国妇女劳动权利,倡导并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改革先锋”等称号。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申纪兰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申纪兰“共和国勋章”。

  争取“同工同酬”:

  为中国妇女拼出“半边天”

  申纪兰1929年出生于山西省平顺县山南底村。抗战时期,她就担任过村里纺花织布小组的组长。一嫁到西沟村,她就积极参加劳动。1951年西沟村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时,她成了副社长。按照当时社里的规定,男人下田一天记10分工,妇女下田一天只记5分工,这“老五分”的规定,严重挫伤了妇女们的积极性。姐妹们说,这还不如在家纳鞋底儿。“规定就是两个女的顶一个男的,因为说妇女没技术。旧社会封建思想看不起女同志,看不起妇女。我说你不能这么看待问题,不公平,我也是个人你也是个人,为什么妇女就挣不上工分,我急得慌。”申纪兰表示。

  看着姐妹们受委屈,申纪兰较上了劲。她提议,开展男女劳动竞赛,结果她干得比有的男劳力还好。“既然男女干一样的活,那就该记一样的工分”。申纪兰说:“我们没输,妇女技术也不低,也没落到男人后面。这点连男人都说话了,‘哎呀,这个可得给记上工分了,这个就得给你们记上’。”

  

  年轻时的申纪兰(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资料图


  这场劳动竞赛在西沟村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许多男社员都开始支持男女同工同酬。经过多次争取,西沟村妇女们终于能够干一样的活儿得一样的工分,太行山深处的这个小山村,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男女同工同酬。

  1953年,《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劳动就是解放,斗争才有地位》的文章,报道申纪兰带领西沟村妇女争取权益的事迹,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1954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申纪兰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倡议被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人大代表要为百姓鼓与呼

  据申纪兰回忆,至少已有40多次去北京参加全国人大召开的全体会议。

  1954年,申纪兰以农民代表的身份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那一年她才25岁。在这次会议上,她感到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选毛泽东为国家主席。

  1956年6月,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申纪兰此前提出的“同工同酬”的建议,被吸纳到这份法律性文件中。后来,该建议被写进新中国第一部劳动法。

  1960年3月,在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讨论关于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的决议时,申纪兰发言:“把农业搞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没粮就乱,没粮就慌,没粮就没了主张。”这是基层代表的声音,更是当时几亿农民的期望。

  作为来自农村的人大代表,申纪兰时刻关注着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变化。翻阅最近几年申纪兰提交的议案可以发现,这位人大代表关注最多的还是土地问题。她说:“现在大家都在搞新农村建设,但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是发展,是富民,不只是改善居住条件,不能光占耕地建新房,那样太浪费,得在老村子基础上改建,也可以叫旧村改造吧。”

  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当时已经75岁的申纪兰,领衔提交了保护耕地的议案。她说:“中国人这么多,土地是命根子。没有地种庄稼,大家吃甚?”此后,她又针对耕地保护多次在全国人代会上提建议。就在前年,她还建议:“管理好土地也是经济建设,一定要保护好耕地。”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申纪兰已记不清提出过多少建议议案,更无法统计为群众利益呼吁了多少次。为了提出好的议案建议,她每年都要抽出大量时间走访群众,调查收集第一手材料,提出了许多接地气的议案建议,比如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护耕地和合理使用土地,重视粮食生产,减轻农民负担,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等。

  很多人将申纪兰视为农民的贴心人,遇到问题就给她写信反映,其中有山西省内的,也有河南等外省的。申纪兰除了把问题反映给有关部门外,还把来信整理成建议提交到全国人大。半个多世纪以来,申纪兰一直在切切实实地为农民说话办事,将自己的足迹深深扎根在中国的乡间,将农民群众的呼声传递到全国人代会上。

  人大代表制度的见证人

  作为唯一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是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见证人、亲历者。曾有国际友人将她比喻为中国资格最老的“国会议员”。

  

  1952年,申纪兰(右一)与全国其他劳动模范在天安门观礼台上。资料图


  每当谈起自己连续当选一至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总是感慨不已:“这是党和人民对我的信赖,我这个代表决不辜负人民的重托,我要坚决听党话,跟党走。”老人始终认为,作为人民代表,就要为人民办些事,你要不想办也很简单,那你就不要当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代表人民的愿望,这也是我做人民代表的体会。”

  谈起这些年去北京参加人大会议的感受,申纪兰认为,每次到北京参加全国人代会都能感受到国家的发展变化,每一次的心情都不一样。“1954年参加第一届全国人代会时,是先骑毛驴到平顺县城,然后坐大卡车辗转到太原,再走好几天才能到达北京。现在交通便捷多了,高速路多了,人们出行便利了。从我家出发当天就可以到北京。如今,国家富强了,人们生活水平也提高了,离小康社会到来已经不远了。”

  老人记忆中最深刻的人代会之一,是1975年召开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周总理带病作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报告。“我当时听说周总理生着病,看他那么瘦,还站在台上作报告,很多代表都流下了眼泪,感动得不断鼓掌,总理也感动得坐下又站起来。我记得当时总理只报告了一大部分就没能继续下去,大家只能含着眼泪去讨论了。”

  申纪兰感慨,现在的全国人大会议“变化太大了”,如果一定要列举一些具体细节,她想了想说:“以前是举手表决,现在是按键,电子计票,先进多了。还有,现在的代表都有文化,水平都很高。”

  从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开始,全国人大会议召开的时间固定下来,5年一届,人大代表要承担的职责,也不再是画个圆圈那么简单,代表们要拿出议案或建议。这对于当时已经快50岁的申纪兰来说,并不容易。这个从没念过书,不识字的劳模,由此开始认字写字,听新闻、看报纸,领会党的新文件、新精神。她坚持每天看《新闻联播》,她还花了40天时间,一字一句地抄写完党的十七大报告。曾经,她为了报告发言急得团团转,如今不用稿纸都能连续讲上几小时党课。这些变化都让她身边的人感慨:“老人虽说没念过书,理论水平高着呢。”

  2013年春天,申纪兰到北京参加全国两会,有记者问她:“最近有什么高兴的事吗?”申纪兰脱口而出:“我参加人民代表大会以来,国家一次比一次好,变化一次比一次大。”

  虽然时代在变,申纪兰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百姓情怀从未改变。她说:“我文化不高不办坏事,素质不高不办违纪的事。我没领过大队一分钱补助。当干部不能有私心,有私心,就不是好干部,就不能当干部。”

  妇女代表,农民代表,这就是申纪兰对自己的定位。曾经有人问申纪兰:“你这一生要用两个字来说,是什么?”

  她回答,“忠诚。”

  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这就是人民代表申纪兰坚守一生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