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以案释法 >

“手误”转错账,失去的钱还能追回吗?

来源:检察日报 | 责任编辑:崔志攀 | 发布时间: 2018-07-12 09:51

“自助”协商被“拉黑”,平台拒绝提供收款方信息,相关部门以无对方真实姓名、账号为由不予立案——

“手误”转错账,是否就要“打水漂”?

 

王峰/漫画

  近日,广东省中山市的黄先生通过微信平台误转8万多元给陌生人,随后遭对方拉黑。随即,他向腾讯客服求助,对方回复称“资金无法撤回,可与好友联系协商退回”,并拒绝向黄先生透露收款人的真实信息。无奈之下,黄先生只好求助于公安部门,但警方表示“不知道对方的真实姓名和账户信息,不构成立案条件”,建议其找法院。然而,法院工作人员告知黄先生,必须要知道对方真实的身份信息才予受理……

  这是新华社日前的一篇报道。由该事件引发的“移动支付转错账”相关话题近几天持续发酵,引起广泛讨论。有人认为,转款人由于疏忽大意“转错账”,损失是自己造成的,需要自行承担后果,能不能要回钱“全看运气”。也有人认为,如果实际收款人将这笔钱取出或转移藏匿,拒不归还,移动支付平台在帮助用户追讨中应当承担起应有责任。

  那么,通过移动支付平台转错账后,转账方是否有权要回错转的款项?对转账人而言,最科学合理合法的维权途径是什么?如何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记者就有关法律问题进行了深入采访。

  转错账,“自助”协商无果

  新华社的报道详细叙述了黄先生的转账过程。5月2日下午,他通过微信平台给微信名为“海阔天空”的表妹转账,先后转了9笔共计8.25万元,还从微信余额里转了5000元,总共8.75万元。第二天早上,黄先生接到表妹电话说没有收到钱。黄先生仔细辨认微信头像和名称后才发现钱转错了人,而且对方全收了。尝试联系对方时,才发现自己已被对方拉黑。黄先生说,他“不认识对方,从未说过话,好像是通过微信扫一扫加上的”。

  据黄先生回忆,自己转账时搜索微信名“海阔天空”之后并未仔细甄别,微信好友列表中出现了同样微信名、只是头像不一样的两个账号。“当时正在赶车,情急之下就不小心转给了自己并不认识的陌生人。”

  在现实中,由于粗心或“手滑”在输入时转错钱款的事情并非个例。据媒体报道,江苏省江阴市一位网友转错钱的情况与黄先生类似,也是因为同样的微信名而转错人,对方拒绝归还,索要无果后最终选择了放弃。重庆16岁少女小林在还朋友钱时,由于一位网友头像和她朋友头像很相似,结果手一抖就把2000元钱转给了这位网友,对方始终不愿还钱。当他得知小林是花季少女时,竟然提出只要答应和他出来开房,就把钱还给小林。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转账人对转错账应负一定责任,也应承担由此带来的一些不利后果,如耽误的交易损失,追回钱款所耗费的时间、精力等成本,但这并非是其不能索回钱款的理由。

  记者调查发现,出现转账失误操作之后,转款人一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直接联系收款人,向其说明情况。然而,当收款人是并不相熟的微信好友时,在得知自己收获意外之财的情况下,可能会选择“避而不见”甚至直接选择拉黑等方式“销声匿迹”。

  我国民法总则第122条规定:“因他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受损失的人有权请求其返还不当利益。”刘俊海认为,收款人如果收下“从天而降的馅饼”,一般构成不当得利,需要承担返还不当得利义务。按照法律规定,如果拒不返还且数额较大的话,则可能构成侵占罪,会面临更重的法律责任。

  今年4月,一条“顾客买包子转账14万”的新闻引发不少关注:一位顾客将密码错输成转账金额,通过支付宝一下转了14万余元给店家。随着移动支付愈发便捷,“出门购物不带钱包”越来越成为常态,在购物支付时难免会出现“手误”。这种情况是否可以通过与商家协商的“自助”手段弥补“手误”造成的损失呢?

  记者发现,进入“微信支付”界面后,找到转账转错的那条支付记录,点击打开就会发现,支付细则的下方有一个“联系商户”选项,包括“公众号联系”或者“电话联系”两种方式。因此,即便已经离店,也可以凭着手上的支付信息和商家联系尝试要回转错的钱款。此外,微信还提供了“对订单有疑惑”选项,点击打开后会有一些常见问题的基本处理方法,同时也提供了“联系商家”和“投诉商家”选项。

  向平台投诉陷入“死循环”

  当“联系对方”无果后,“投诉对方”是否是追回损失的靠谱方式呢?记者分别咨询了目前用户数量最多的两家移动支付平台的客服。

  支付宝客服表示,首先要看收款方是否开启了实名认证,如果没有开启或者在转账24小时之内未开启,转错的钱是可以退回来的;但如果对方已经实名,钱就已经进入对方账户,则无法退回。出现转错的情况,客服只能协调沟通,无法强制退款,建议走司法程序。

  微信客服则回复,如果对方在24小时内未领取,资金会原路退回;如收款方已确认收款,建议联系收款方协商。如果遇到诈骗造成的资金损失,可以对实施诈骗的用户进行举报,并尽快报案。

  然而,如果选择走司法程序,原告转账方必须进行大量复杂的准备工作,例如,需要获取对方的姓名、电话、住址等详细信息,并且需要到被起诉人户籍所在地提起诉讼,这无疑给追讨带来了高昂的成本。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有些兼具移动支付功能的社交平台并非一定需要实名验证才能注册使用,加好友行为也越来越普遍,因此,受损失的转账者确实可能不知道好友列表中的一些陌生者的身份信息。如果对方是以手机号码注册,可以尝试通过手机号码找到其身份信息;如果这种方式依然不能确定对方身份信息,转错账者可能会陷入求助无门、难以举证的恶性循环中。

  对此,腾讯集团市场与公关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涉及用户隐私,微信方面无法向转账人提供收款人的任何信息。同时强调,保护用户隐私是互联网公司的底线,他们要对所有用户负责。但如果司法机关要求微信官方协助,他们肯定义不容辞。

  “首先起诉移动支付平台,要求告知收款方的真实身份。然后再起诉收款方,要求其返还不当得利。”有网友在相关新闻的留言区“出谋划策”。然而,在实践中,这种“双起诉”的方法因为太过繁琐而很少被采用。对于一筹莫展的转账者来说,该类事件似乎进入了“死循环”。

  “尽管此类事件的确可能会陷入‘死循环’,但移动支付平台的做法倒也无可厚非。如果转账方声称转错账,微信平台直接就提供收账方身份信息,可能会侵犯收账方的个人隐私。”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权认为,微信转错账纠纷的解决关键在于证据的提供,转账方可以进行电话录音或者将对话截图保存。但即使确实有证据证明转错账,微信平台也并非一定要公开收账方的身份信息,应避免侵犯隐私权造成过大损害。

  作为兼具移动社交功能和支付功能的平台,如何平衡维护公平与隐私保护的关系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认为,移动支付平台爱护用户的意识不可少。在个人与移动支付平台的合同行为中,社交用户不必然是其金融用户。当进行社交行为时,确实没什么大的风险;当进行转账时,此时的用户变为金融用户,移动社交和支付统一型的服务商应加强金融风险提示,完善二者之间的转换隔离机制。

  “移动支付转错账不该再像大街上丢钱包那样祈求收款方良心发现或干脆自认倒霉,有关方面理当给转错账者开辟一条便捷的挽回损失途径。移动支付平台在查询服务方面可以更具人性化,比如,一旦发生转账错误现象,受害方可凭报警记录查询收款方信息,或者受害方无需提供收款方详细信息便可向司法机关求助,由支付平台向司法机关提供相关信息,解决受害方求助无门难题。相关部门也可以考虑对相应规定作出微调或变通,更便于通过司法程序来解决相应的现实难题。”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曹兴权建议。

  “延迟到账”不等同于“可撤回”

  中国人民银行2016年10月发布的《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通过自动柜员机转账的一定额度以上款项在24小时后才到达对方账户。银行可以为客户提供实时汇款、2小时后汇出的普通汇款和次日汇款三种汇款方式。对于后两种方式,不少银行都提示客户在限定时间内可以申请撤销。移动支付平台的产品设计是否也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有转账“反悔”功能呢?

  记者发现,在微信钱包的“支付管理”设置中有“转账到账时间”选项,提供实时到账、2小时到账、24小时到账三种选择,系统默认的是实时到账。微信支付提示显示:“好友确认收钱后,资金将按如下时间存入对方零钱账户。转账发起后不支持撤回,请转账前仔细核对收款人信息。”

  腾讯公关部相关人员认为,因为微信主打社交,支付特点就是即时交易。即使未来产品有相关调整,他们也只会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产品的设计。

  支付宝相关人士公开表示:“延迟到账的功能,是指用户的款项不会即时到达对方的账户。如果用户是因为被骗了需要追回资金,用户在联系我们的同时,也请用户及时联系公安机关报案,如果公安机关及时联系我们对交易进行止付,我们会全力配合。”

  “根据《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等规定,交易平台只能提供有限的帮助,没有对每笔转款背景审查的责任和能力。除非延迟支付并经当事人依法申请,或具备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可以中止或者撤回交易的情形,交易平台不得任意中止或者撤回交易。”刘权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可以考虑在转账者和收账者之间临时设立一个资金池,在一定时间内,如果转账者发现转错账,允许其撤销本次转账行为,收回资金。”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夏学民建议,也可以采用一定额度内默认实时到账、超出额度延时到账的机制,给予用户更完善的保障机制。

  提高转账“门槛”完善安全机制

  目前,支付宝和微信是我国移动支付和转账的“主力军”。记者对比这两个平台的转账方式发现,微信转账时,只显示对方姓名的最后一个字,前面的字都用星号代替。输入转账金额后,进一步确认时,必须输入密码或指纹。而在转给支付宝账户时,对方昵称后面标注了真实姓名,还提供了“点此认证”选项,点击后,需要输入正确的姓氏才能转账。相比之下,支付宝比微信多出一个给转账者确认对方身份的环节。

  腾讯公关部相关人员对此表示,因两种支付平台的出发点不同,不能简单对比。“支付宝是基于电商和交易,微信本身是一个社交平台,对用户的隐私保护更严格,大家使用的频率更高。”

  在银行转账程序中,通常会要求丝毫不差地输入收款方户名和账号,否则无法转账。夏学民建议,用户在移动支付平台转账超过一定额度时,平台可以强制用户输入身份确认信息,例如手动输入收款方的“姓”,或者把收款方的名字补齐,从而给转账方增设二次“审查”环节,进一步保护用户的金融安全。

  “移动支付平台应进一步完善安全机制,勇敢承担起安全责任,比如,严格执行实名制,关闭未实名认证用户的金融交易功能等;在使用移动支付平台转账时,一定不能图省事,要仔细核对收款人姓名,避免转错账后追讨的麻烦。另外,无论是用第三方支付还是用银行转账,只要金额较大,都最好选择延时到账方式。”刘俊海在接受采访时说。

  记者获悉,截至发稿前,微信支付客服已电话联系黄先生,引导其先到法院立案,微信支付也承诺将配合执法部门协助取证。(史兆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