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政法文苑 > 表里河东 >

《敕勒歌》与稷山的渊源

来源:运城长安网 | 责任编辑:张晓婷 | 发布时间: 2020-01-19 09:18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一首优美动听的北陲牧区民歌,千百年来一直为群众喜闻乐吟,脍炙人口。

  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作为杰作佳篇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供学生欣赏和学习。此歌创作究竟出自何人之手?最早从何时唱起?无稽可考。过去有些版本的民歌选集或选编教材,把这首民歌作者写成斛律金,不对;还有的把写成斛律光的,更是错讹;正确的应是“北朝民歌”或古代敕勒部族民歌。敕勒川在今何处?众说纷纭。有的认为,即今山西朔州、宁武马邑川一带;有的认为,在今内蒙古阴山地区,包括呼和浩特大黑河流域和包头昆都仑河流域;有的认为,在今内蒙古土默川平原。《敕勒歌》如何能流传至今?根据《北史》和《北齐书》记载,《敕勒歌》以汉字载入史书,并能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传播,源于稷山的玉壁之战。

  1400多年前,我国正处于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东魏和西魏皇帝都是傀儡,国家大权旁落在高欢和宇文泰手中。高欢以晋阳(今太原)为基地,宇文泰以长安(今西安)为大本营,他们把稷山玉壁一带视作相互吞并的桥头堡和咽喉要道,双方长期在此发生拉锯式的争夺战。

  武定四年(546),高欢率重兵自汾绛而入,连营四十里,直抵玉壁城下(今稷山白家庄村西),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他命部下在城南筑一土山,企图居高临下,破城而入。玉壁守将韦孝宽命士卒在城楼上搭起高出土山的木架,派人昼夜瞭望,严密防守。高欢命人在城外挖地道攻城,韦孝宽则差人环城内挖堑壕抵御;并在壕沟里堆满柴火,用皮排鼓风,让熊熊大火烧死或呛死敌兵。高欢又派人赶造了许多坚锐战车,直逼玉壁城下;韦孝宽派人缝制结实缦布,环城张开,使战车难以行进。高欢命士卒在松杆上捆绑易燃之物,妄图引火烧毁巨缦;韦孝宽则命兵士在长杆上做好铁钩,安上利刃,在很远的地方将火杆斩断。高欢再命士卒用“兀盗”向城中射去;韦孝宽让城中将士戴着铁面具防护。玉壁城中缺水,要从汾河汲水补充,高欢派人一夜间使汾水截流改道,但也无济于事。高欢见强攻玉壁不成,又采用李业兴的“弧虚法”也不顶用。一计不行再生一计,高欢又利用“反间计”瓦解西魏军心。他派人向城中喊话:“谁能杀死韦孝宽,投诚高欢者,拜太尉,封万户侯。”诱降也未能奏效,又派人将韦孝宽的侄子韦迁捆绑到城下,向城中高喊:“若不早降,就要杀死他。”韦孝宽大义凛然,不为所动,更加坚定了士卒与城共存亡的信念。东魏屡次攻城不克,军心动摇,将士皆有归意。高欢智穷力竭,因气恨恼怒而病倒,在垂危中“勉坐见诸贵,使斛律金唱《敕勒歌》,神武自和之”。《敕勒歌》由此被史官李百药和李延寿分别写入《北齐书》和《北史》中,一千多年来,在群众中广为吟诵,一直流传到今天。

  中学语文老师,尤其是稷山的初中语文教师,对这段历史耳熟能详。在教学这首民歌时,能驾轻就熟地介绍这段历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来龙去脉,同时,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历史意义,从而受到爱国、爱家乡的教育,传承中国多民族融合的文化,担当振兴中华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