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舟禅师塔:见证河东佛教文化的厚重历史
来源:运城日报 | 责任编辑:张晓婷 | 发布时间: 2020-12-16 09:32
泛舟禅师塔:见证河东佛教文化的厚重历史
少有的唐代圆体砖塔
□记者 薛丽娟
▲泛舟禅师塔
盐湖区大渠办有个寺北村,为何叫寺北村,是因为这里从前有一个报国寺。只是报国寺不知何年被毁,现存寺庙遗址上,仅有一座砖塔。此塔名为泛舟禅师塔,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据管理员王万朋介绍,此塔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是全国现存罕有的保存完整的圆形唐塔。这是一座灵骨宝塔,是唐代报国寺禅师泛舟圆寂后,好友为其筑塔而祀。
少有的唐代圆体砖塔
泛舟禅师塔整座塔的造型颇具印度风格,据王万朋师傅介绍,当时是专门请伊朗人设计的该塔,前前后后建造了近30年,这在中国的塔史上,是少有的事。
塔总高约10米,分为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
整个塔基全部采用的是唐朝特制砖,砌成了圆筒状。唐代的砖和现在的砖几乎没有两样,所以塔上有部分砖呈青色,是后人修复的。
塔身换了另外一种长形砖砌成了柱形,其上雕有莲叶和菱形花样装饰一周,造型古朴典雅、浑然天成。
在塔身的南边有个小门,听说,之前是可以从这里进入塔内,里面供奉着泛舟禅师塑像,是后来重塑的。王万朋回忆说,他小时候,这里面是一塑木雕像,惟妙惟肖。
塔身北面嵌有高1米、宽0.7米的刻石《安邑县报国寺故开法大德泛舟禅师塔铭》,记述了泛舟禅师生平和建塔经过。
塔顶的造型很少见,是十几层砖一层层反叠而上。在塔的最上端是用石头雕刻的几层造型,有垂莲、仰莲、宝盖等,大气端庄。
因为泛舟禅师塔构思独特、历史悠久,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都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被编入了《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名塔》等教科书之中,供专家学者研究考证。
这座塔是唐代能工巧匠精巧设计的结晶,更是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成就的例证。
传说中的泛舟禅师
▲《安邑县报国寺故开法大德泛舟禅师塔铭》碑文拓片
泛舟禅师塔,不仅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还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塔上的碑文记载,从左到右竖写排列,这种碑文刻法在全国都十分罕见。至于为什么这样排列,至今没有说法,王万朋解释,可能与泛舟禅师的出身有关。
碑文上有几处缺失,据说是战乱时被枪炮损坏的。王万朋保留着一份碑文拓片,十分珍惜。
据史载,泛舟禅师出身王室贵族,是唐高宗李治的后世子孙。传说,他出生时,莲池荷花盛开,有人便言,他与佛门有缘。20岁时,他在大家族中寻求不到人生目标,便出家为僧。虽身出家,但心未出家,仍想着国之大事。
当时的名将曲环是安邑人,勇武从戎,屡立战功。为积功德,他返回故乡在此买地20余亩,建造了一座报国寺,请来泛舟禅师来此做住持。两人志趣相投,结为知己,常下棋至深夜。
后来好友逝世,为了纪念他,曲环招来能工巧匠,建造了一座墓塔。曲环晚年告老还乡,也在此地落户,后发展为村庄,即寺北村(原名寺北曲村)。至今村中依然有很多户曲姓人家。
厚重的河东佛教文化
▲王万朋师傅介绍泛舟禅师塔
王万朋遗憾地说,这么一座砖塔从唐朝保存至今已经一千多年,而且如此完整是很难见的。可是,除碑文上的记载和专家研究的一些史料外,关于这座塔的历史故事,知道的人很少。
据史料记载,泛舟禅师一生游历,能诗善画,在画坛诗林均有影响。尤其他画的罗汉,历代评价很高。
他的《十六应真像》前后用了10多年才完成。后来,为逃避战乱,他将精心之作带到了山西。
自此,泛舟禅师的《十六应真像》成了后世临摹及雕塑罗汉佛像的范本。
很多文人墨客,都肯定和赞扬泛舟禅师对佛像创作的贡献,认为他罗汉画的质和量“总在人间为第一”。我们今天在全国各地寺院见到的唐代以后的罗汉佛像,大都源于泛舟禅师千年之前的创作。
这座塔虽藏匿在民间,但有这样的历史作陪,它的存在,便让佛教文化在河东大地上显得深沉而厚重。
本篇摄影 薛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