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政法文苑 > 表里河东 >

关王庙:始建于元代的盐商大贾信义财神庙

来源:运城晚报 | 责任编辑:张晓婷 | 发布时间: 2021-06-21 10:18

  


  关王庙

  俗话说,五千年华夏文明看运城。因盐运之城而得名的运城,是中华民族的最早发祥地之一,也是三国蜀汉名将关羽的故乡。近年来,运城市为挖掘城市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形象,打造了融合文化展示、民俗体验、旅游观光、特色商业等功能于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盬街。随着盬街的建设,坐落在街口的关王庙,也进入了人们的视线,被越来越多人熟知。

  6月4日,记者一行探访了位于盬街入口处的关王庙。

  历史探源

  


  解晓霞引导游客使用语音导览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城市的建设发展,许多文明遗迹已经慢慢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可在一座历史文化气息厚重的城市里,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将许多尘封的历史文明又带到人们眼前。

  在新建的盬街入口,历经600多年风霜的关王庙好像已融入了城市两侧的现代化建筑中,可站在山门往里看,古老厚重的气息还是迎面扑来。红墙石瓦,发黄的屋顶木板上留着斑驳的痕迹,全是历史的烙印,山门口的盘龙立柱浮雕也十分精细。

  踏入山门,迎面看到的就是关王庙献殿。山门一侧立有标识牌,提醒游客扫描二维码,获取语音讲解。

  据运城关王庙文管所所长解晓霞介绍,关王庙始建于元代,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曾多次修建,目前保存下来的是明正德年间扩建后的建筑,主要有山门、献殿和正殿。

  而之所以叫关王庙,是因为关羽是先封王,后封帝。现存的庙宇修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早于关羽封帝的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之后的清代虽有修饬,但都未大修,故而,人们一直称之为关王庙。

  明正德年间扩建的庙宇坐东朝西,两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为木牌坊、山门、献殿、正殿、春秋楼、寝宫、后花园,两侧配以白马祠、部将祠、钟楼、鼓楼、廊坊等,跟解州关帝庙的格局很相似,都是前朝后宫的形式。原庙宇占地十余亩,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是城内最大的关帝庙。

  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因地震倒塌,到了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时任巡盐御史的吴楷号召盐商大贾捐献金银,重建了关王庙。

  因盐业富裕的河东盐商大贾们,秉承着关公的忠义、诚信精神,诚招天下客,利从信中来。他们凡外出运盐起程之前,都会来这里祈求平安,以保路途顺畅;回来后要来这里烧香还愿,祈求好运连连。很多合同的签订和贵宾的招待,也会选择这里。慢慢地,关王庙也被人们称为“信义财神庙”。

  建筑精细

  关王庙的献殿修建在青砖台基之上,两侧护栏上活灵活现的石狮雕刻精美,殿内耸立着大大小小的石碑。有游客正拿着相机,拍着殿梁上的龙凤彩绘。

  “因经历多次地震,目前的献殿重建于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是当时百姓捐资大修的。不过,有些结构还是元代的。”解晓霞说。

  穿过献殿,眼前令人肃然起敬的建筑便是正殿。殿内龙柱采用抗震榫卯结构,这也是为什么正殿历经百年屹立不倒的原因。比之献殿,正殿的彩绘则更加古朴雅致。

  正殿内供奉着关公铜坐像,其神态端庄肃穆。神龛为木雕制品,四周的纹饰精雕细刻,可谓巧夺天工。神龛正面顶端悬挂着“乾坤正气”匾额,是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运城百姓所捐赠。木匾四周雕有26个形态各异的人物,下方为关公骑马征战图,形象生动,惟妙惟肖,将关公横刀立马、征战沙场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古时民间能工巧匠的技艺之高,让人叹服。”解晓霞说。

  在正殿的后门上有一匾额,上书“千古一人”四个大字,足见千百年来关公深受老百姓爱戴,统治者推崇。

  在正殿东侧的春秋楼,除去一楼的办公区,二楼和三楼分别为关公文化展厅和河东民俗文化展馆。

  紧邻春秋楼,有一座碑廊,存放着从民间收集来的石狮、石碑,内侧的墙壁上画有关公的系列故事。

  四大珍品

  


  大观圣作之碑

  庙内目前保留至今的,除了山门、献殿和正殿,还有四大珍贵文物:明代大铜镜(目前为复制品,原物保存在盐湖区博物馆)、关帝签谱碑、四好箴言碑及大观圣作之碑。

  采访当日,记者并未看见大铜镜(复制品),因其目前被送往盐湖区博物馆修复。据介绍,大铜镜高1.1米,宽1.4米,重250公斤,之前就耸立在献殿正前方,是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由老百姓专为关公铸造的。

  献殿的南北各有一块方形碑刻,这便是有名的关帝签谱碑。两块碑刻正面、背面皆有文字,每一面25签,四面共计100签。据考证《关帝签谱》始于南北朝,基本定型于唐朝,后由文学家苏东坡撰写定稿,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关王庙所保留的《关帝签谱》被称为母本或蓝本,各地流传的《关帝签谱》大都是从这里拓印传抄过去的,因为这是全国少有的拥有明确记载的碑刻,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由乡宦刘敏宽、王士弘捐。

  仔细看碑刻,会发现每一首签旁均有诗、圣意、注、解,来解释签意,评判吉凶。这两块碑刻,不仅寄托着人们借关公佑护、祈福美好的愿望,同时对我们现代研究关公文化很有帮助。

  献殿北墙中间相连的条石,每块高约1米,宽约0.23米,这就是关帝的“四好”箴言碑。此碑立于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以篆体刻着关帝的“四好”箴言: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相传是关公为教育子女所言。关帝“四好”箴言碑虽然多地都有,但此处碑中部保留着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赞“四好”箴言的《篆迹赞》,可算少有。大意为:这四句话堪称警联佳作,无论是读书行文,待人接物,做人做事,都要以这“四好”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在正殿的后面有一座碑亭,伫立着一块大型碑刻——大观圣作之碑。这块碑原立于河东安邑县文庙内,是宋代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篆刻。当时宋徽宗为培养和选拔人才,也为惩治和处罚有劣迹者,推行“八行取士科”。这在我国教育和科举史上都有很高的价值。此碑文的篆刻集三大书法家为一体:宋徽宗亲笔书写的瘦金体“八行取士科”;当时的书画大家李时雍将其勾勒石上,碑侧的龙凤、连理枝至今依稀可见;当时的宰相、书法家蔡京题额“大观圣作之碑”。此碑保存至今,有很高的书学价值,堪称中国书法名碑。

  今昔变化

  关王庙曾为盐湖区博物馆,所以在很多人印象中,它是承载民众精神寄托的清静之地,也是大家身边的博物馆,2006年恢复成文管所,2013年被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关王庙还举办活动,通过晨钟暮鼓传播关公的“四好”精神。

  如今随着盬街的开放,关王庙客流量也较以往增多了,盬街的繁华也增加了关王庙的知名度。“日常接待游客1000人,是之前的两倍,尤其过节的时候,客流量每天可达5000人左右。”解晓霞说。

  目前,关王庙对游客全面免费开放,庙里随处可见的语音导览小程序也为游客的参观提供了便利。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取语音讲解,智能化的设计,更显贴心,游客可以一边参观,一边收听免费的讲解,更深入地了解关王庙的历史文化。

  炎炎夏日的午后,庙内依然可见三三两两的游客,有带着“长枪短炮”来拍照的摄影爱好者,也有带外地友人来感受关公文化的长者,只是大家对关王庙的历史知之甚少。热情的解晓霞不时为游人讲解关王庙的历史,引导游客使用语音导览系统,更加便利地参观关王庙。

  “了解历史,才能珍惜现在。”带好友来游关王庙的谢师傅这样说,“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置身城市热闹喧哗之余,大家也可以多来感受历史建筑的文化气息。”

 记者 薛丽娟 实习生 吉梦琳 摄影 薛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