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政法文苑 > 表里河东 >

源于稷山的“兴业堂”传统银饰沿革

来源:运城新闻网 | 责任编辑:王俊晰 | 发布时间: 2022-04-11 10:33

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在陕西省西安市西大街,稷山县坞堆村人王文明开设了“兴业堂”银楼。王文明还在甘肃省兰州市、山西省稷山县县城和翟店开有分店。“兴业堂”银楼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精良、质量可靠,因此生意十分红火。

  当时,民间婚嫁生娃,亲朋好友上门庆贺,必不可少的贺礼便是银饰品。在“百日宴”上,小孩脖子上挂满刻有“长命百岁”的银锁、铜锁。在日常生活中,群众更喜欢银手镯、银项链,可以说,家家有银货,户户有饰件。王文明瞧准了这个家家户户都要买的工艺饰品,开了这家银楼。

  说起这个坞堆村,也很了不得,它处在稷山县汾河南塬。坞堆村既不靠近县城,也不是乡镇政府所在地,方圆十几公里平展展的,是一个有着8000多人的大村子。听老人们讲,村里以前还有十来米厚的城墙,是一个千年古村。过去,这里的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耕种着十年九旱的贫瘠土地,形势所迫,外出做生意成了村里人唯一的生财之道。

  “兴业堂”银楼的工匠多是坞堆村人,以王姓、马姓、卫姓居多,都是沾亲带故的同乡。在这个依靠族亲关系传承手艺的产业中,王七元成为这一行当中手艺高超的工匠。后来,王七元的儿子王登坛学会了这门手艺,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成为王家的看家本事。在最困难的时期,这一家人也没有放下这门手艺,整天敲敲打打,为全家谋生换取碎银。有时,王家人做上几件银货带到北京、西安等大城市,售卖这些海内外宾客眼中的“抢手货”。1.jpg

       2.jpg  

“兴业堂”银楼传人王杰忠制作的金银工艺品 (资料图)

  坞堆村“70后”的王杰忠,现在成了第七代传人。王杰忠从小耳濡目染,跟着大人敲打银器,把制作技艺学得非常娴熟。在他接手后,他把从祖辈传承下来的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做到精致。他的企业叫“稷山县杰忠金银铜器传统制作研究中心”。从1995年企业成立以来,产品销往海内外。2014年,“稷山县杰忠金银铜器传统制作研究中心”的金银细作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王杰忠成为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传承人。

  王杰忠的金银饰品不仅吸纳了古老的锤、碟、刻、镂、掐、镶、嵌、炸、鎏等传统工艺,又创造了“点蓝”“点翠”等新工艺,使产品的匀称美和华贵美达到了有机统一。他的代表作有:复制唐鎏金四股十二环锡杖,五足香炉、观音像、茶辗、茶箩等。凭着几十年的历练,王杰忠全盘掌握了企业的市场销售、生产管理、制作工艺。三人行必有我师,王杰忠拿上企业生产的工艺品,拜访国内专家学者、博物馆研究员、业界知名工匠,让他们提改进意见,终使一件件华贵精美的工艺品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些工艺品经常在各大国内国际展览会、珍品展、文化节等活动中展出。在一项重大活动中,王杰忠的作品,用在为众多宾客表演香道的香坛上,让中外宾客赞叹不已。现在,王杰忠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打开销路,在互联网上,开设了好几家店铺,展示他的非遗产品,让它走向世界各地。

  2009年,王杰忠被评为运城市“创业明星”、被稷山县委、县政府授予“十大优秀青年”等荣誉称号。2017年,王杰忠夫妇登上中央电视台“我有传家宝”节目。文化学者王立群、首都博物馆研究员王春成在点评他制作的产品时,赞不绝口。现在,王杰忠还是那句老话:“兴业堂”的传统银饰还待我辈兴业,兴业,再兴业。(安新明 杨继红 陈民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