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石刻大全·永济市卷》问世
来源:运城新闻网 | 责任编辑:王俊晰 | 发布时间: 2022-05-06 16:48
5月上旬,由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三晋出版社出版、永济市文物保护中心编撰的《三晋石刻大全·永济市卷》出版问世。
永济古称蒲坂,传为舜都,位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中心区域,条山南屏,大河西滨,史称“全晋列藩,三河外屏”“控据关河,山川要会”。自春秋时黄河蒲津渡有浮桥始,近3000年来,这里一直为秦晋要冲,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盛唐时两建中都,后为河中府,是全国六大雄城之一。从北朝至清末,这里始终是山西南部政治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
永济文化底蕴深厚,文物遗存丰富,早在距今80万年前,即有匼河文化播撒文明。舜耕历山,都蒲坂,上古明君于此肇兴。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采薇首阳,高风亮节天下尊崇。北朝伊始佛教大兴,栖岩、普救、万固诸寺驰名海内。唐宋之际道家复盛,五老峰黄冠云集,为道教第五十二福地。金元杂剧《西厢记》闻名遐迩,明清之时蒲州梆子于此成熟,在北方广为流传。
永济人文荟萃,历代名贤辈出:唐多文士,王维、卢纶、柳宗元、司空图皆为文坛大家;宋多画家,王拙、王居正及马远一门五代均为丹青国手;明多官宦,杨博、韩爌、张四维、王崇古皆居内阁首辅;清多艺人,薛四儿、祁彦子、任金祥堪称梨园英华。自唐以来,永济雄踞黄河金三角区域文化中心千余年。
千年历史之积淀,世代人文之气脉,水旱码头之繁荣,中心城市之地位,使蒲坂大地保存了十分深厚的文化遗存,自古以来就是闻名山西的石刻大市。清代金石学家叶昌炽(公元1849年~公元1917年),积20年之功、搜集各种石刻8000余种,撰写了中国第一部通论古代石刻文字专著十卷《语石》,并称:“大抵晋碑皆萃于蒲、绛、泽、潞四属……蒲州以永济、虞乡为盛。”
盛世修传,传承碑刻。《三晋石刻大全·永济市卷》800余页,大8开装,90余万字,碑刻图片300余幅,按类型可分碑、碣、墓志等,遍及永济250多个村落。该书经过多年筹划,历时三载,收录了上迄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下至唐宋元明清之间永济市比较有价值的石刻610通,其中现存420通、佚失190通。收录的石刻以类别分,有经幢、墓志铭、买地券、造像碑、摩崖石刻、碑、碣、刻石、匾额和杂刻。以内容分,有皇帝敕文、制文、牒文、圣旨碑,有官署札文、榜示、通告碑,有建修庙宇、学堂、寺观、道路、桥梁、城池、河堤的记事和捐施碑,有历代名人神道碑、故里碑、封敕碑、德教碑、墓志表和烈士碑,有记载水利、教育、交通、灾荒、地震、乡规民约的记事碑,有吟咏寺观、歌颂名胜的诗文碑碣等。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赵猛墓志铭、张黑女墓志、首山棲岩道场舍利塔之碑、唐伯夷叔齐碑、舜帝故里题名碑、虞乡县令刘君幡竿铭等,比较客观地展现了当时的政治、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为研究古永济的经济社会及历史文化提供了翔实资料。
近年来,永济市积极创建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实施栖岩寺塔林边坡防治工程和扁鹊庙、尧台三庙等日常养护工程,加快博物馆馆藏金属、瓷器、书画等文物修复工作,建立健全完善市、镇(街)、村三级文物安全网络机制,促进文物保护标准化、科技化、数字化建设;多措并举讲好永济故事,拍摄《我从蒲州来》24集系列宣传片,积极开展“5·18国际博物馆日”“6·11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宣传和文物知识进校园、进企业、进农村及“文物摄影大赛”等活动,使文物“活”“火”“新”起来,促进永济高质量发展。(孙军辉 祁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