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涣的为人为官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 责任编辑:古海珠 | 发布时间: 2020-01-09 11:12
永元十五年(103),王涣陪同汉和帝南巡,回到京城后担任洛阳令。为政期间,王涣以“平正居身”,处理政事宽严适中。对那些长期争讼的疑案难案,他都能弄清真相、分清是非。他又能用机巧的办法揭发隐藏的坏人坏事。
据《东观汉记》记载,王涣任洛阳令时,有盗贼刚刚得手,就被人发现,无法逃脱,他们有的藏在沟渠内,有的伏于瓮下。王涣经过分析,推测出盗贼的藏身之所,最后将盗贼一一拿下。京城的人都称赞感叹,认为王涣有“神算”。
元兴元年(105),王涣病逝于洛阳令任上,“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王涣的灵柩西归,路过弘农县,民众都在路边摆起了盘子桌子,放上祭品。官吏询问原因,百姓说以前运米到洛阳,总是在路上被兵士猾吏抢夺,常常要损失一半。自从王涣在洛阳任职后,再没被侵吞粮食,所以前来祭奠报恩。百姓怀念他的恩德,为他在安阳亭西边建立祠庙。每当祭奠时,人们就一边进献食物,一边和弦而歌。
王涣的为人为官得到了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的普遍赞誉。
汉代乐府诗兴盛,既有文人创作的,也有民间创作的,吟咏的内容也很广泛。在汉代乐府诗中,有一首《雁门太守行》就是歌颂王涣政绩的:“孝和帝在时,洛阳令王君,本自益州广汉蜀民……治行致贤,拥护百姓,子养万民。外行猛政,内怀慈仁。文武备具,料民富贫……贤哉贤哉,我县王君。臣吏衣冠,奉事皇帝。功曹主簿,皆得其人。临部居职,不敢行恩。清身苦体,夙夜劳勤。治有能名,远近所闻。天年不遂,早就奄昏。为君作祠,安阳亭西。欲令后世,莫不称传。”
东汉延熹八年(165)四月,汉桓帝下诏,拆毁全国的名人祠堂,唯独在诏书中明令两处祠堂要保留:一个是汉武帝时太傅卓茂在密县的祠堂,另一个就是王涣在洛阳的祠堂,足见王涣的影响力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