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平安建设 >

“枫桥”花开太宁村

来源:运城长安网 | 责任编辑:王俊晰 | 发布时间: 2018-09-06 15:01

  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为目标,永济市城西街道太宁村走出了一条新时代“枫桥经验”太宁之路,成为守护一方平安的典型经验。

近年来,永济市政法委创新社会治理,组建行业联盟,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把基层治理、基层党建结合起来,以综治平台为抓手,让大数据为乡村治理插上翅膀,让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让共建、共治、共享成一体,这样的乡村治理正在永济遍地开花。

  怡人风景扑面来,美丽乡村画卷新。

走进太宁村,呈现在眼前的是干干净净街道、宽宽敞敞的沥青路、一排排整齐的房屋、赏心悦目的绿树白墙宣传画,爱心驿站、日间照料中心、青少年心理辅导基地、心理服务室等应有尽有。五六名老人坐在小广场聊天,爱心驿站里几个孩子正在练琴,土地流转后建成蔬菜基地和葫芦景观种植园里,则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如此的曰常生活,使这里的人们幸福感和安全感在不断增添。

  太宁村地处运风路沿线,交通便利,全村420户,1430口人,主要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在这里,党建加综治让基层组织变成一个个为服务群众的具体行动,架起党群连心桥,健全综治中心,织好网格网,做实一村一警,一村一法律顾问,形成合力服务,不断健全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给村民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

  如何领会“枫桥经验”中“调动群众的力量”的精髓?

西城社区运用综治中心规范管理理念,把一村一警、一村一法律顾问和驻村干部承担的职能相近、职责交叉和协作密切的日常管理服务事务进行归类,形成“综治指挥室+网格+三三融合”的基层治理模式,将太宁村划成三个网格,设立了三名网格长。网格长下每条巷设巷长,通过走访入户、饭后闲谈等方式,了解和开展矛盾排查。

  “群众反映的多数是身边发生的小事情、小问题,别看事情不大,如果不及时处理或解决不好,就会影响到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望。”城西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永宁说。

  有了事情,村里解决不了怎么办?他们的背后,还有社团、驻村干部、民警、律师等专家后援团。

这种联调机制,使得许多矛盾在家门口就得到化解,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自综治中心投用以来,通过这种机制共解决邻里纠纷、家庭纠纷、土地纠纷等各类纠纷34起,成功实施法律援助6起,没有发生一起民转刑案件,没有发生一起治安刑事案件。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在太宁村,义务巡逻已经成为村民的自发行为,轮班排队巡逻,建立巡逻台账,实现群防群治。

“不管啥时候都能看到巡逻人员的身影,心里很踏实。”70多岁的张金凤感慨。

在这一方土地上,每天都有100多人在守护群众安全。

根据村民自定的自治章程,村里小到环境卫生、红白喜事,大到重大事项风险评估,都有相应的规定。

  学习“枫桥经验”,用好社会力量。村里的孩子每天放学都会聚集在李海琴爱心义教驿站里,不仅作业有人辅导,到周未,还有人免费给孩子们上特长课,声乐、绘画都有专业的义工老师来教。驿站自2014年成立以来,义务为群众提供帮助,帮思想、帮学习、帮生活、帮困难、帮亲情。驿站还不定期组织各类志愿团队,帮助群众,服务村民。村里的日间照料中心里还设有棋牌室、阅览室,老年人白天入托接受照顾和参与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

  乡村治理,不只要平安,不只是“面子”变美,更注重“里子”隐藏的富裕,有了平安和富裕才是乡村治理持久发展的动力。在太宁村,广袤的田间里一座座弓棚宛如银色的长龙熠熠生辉,葫芦景观种植园里绿色观光生态农业朝气蓬勃。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下,村民将手中的土地流转租赁建成种植基地,不但轻松赚钱增收,而且实现了在家门口打工的梦想。

  “德法相伴”,成为太宁村创新治理的关键词。

一面送法下乡,开设法治大讲堂;一面倡导“家风润百家”,通过评议“好媳妇好婆婆”“最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营造良好乡村德治环境。为防止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老龄无依靠等,太宁村优化整合相对分散的社会资源,让自治、共治、共享成一体,真正实现少有所管,中有所干,老有所养的治理目标。

记者  古红军  姚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