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平安建设 >

喜看古耿“丰收”新景

来源:运城日报 | 责任编辑:邱宝萍 | 发布时间: 2024-04-10 15:16

喜看古耿“丰收”新景

——河津市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扫描

1712733539649319.png

僧楼镇李家堡村村民在制作花灯。(资料照片)

  春风和煦,万物复苏。河津市小梁乡马家庄村香椿种植基地里香椿枝干抽出了嫩芽;僧楼镇小张村民俗园项目建设如火如荼;阳村街道连伯村的净菜加工设备已经完成安装,随时“整装待发”……古耿大地上,随着一个个村集体项目落地运行,一幅幅富民强村的和美“丰收”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近年来,河津市坚持党建引领赋能村集体经济发展,摸清村情民情,充分挖掘本地优势资源,拓宽发展思路,以经济强村为模板,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和模式,“老典型”走出了“新路子”,推动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近日,记者走进河津市,通过探访部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样板村,看古耿大地如何绘就乡村“丰收”新景。

  党建引领为 集体经济注入“新活力”

  阳村街道连伯村地处汾黄交汇处的三角地带,土地广袤。连伯村滩涂地面积4万余亩,韭菜种植面积1.2万余亩,90%的村民种植韭菜。连伯村是重要的韭菜种植和供应基地,有着“十里连伯”之美誉,也是河津市第一个“国”字号蔬菜产区。

  规模化种植,是连伯村发展韭菜产业的资源优势。与过去现场采摘、直接销售的传统产销模式不同,今年,连伯村以韭菜为核心产品,探索现代化净菜加工产业发展新路径,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我们去山东省寿光市等地考察调研,发现当地发展的净菜加工可以提高韭菜的价格。我们便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利用村集体的两个仓库,与河津市瑞杰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办企业,发展韭菜净菜加工。”连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进介绍道。

  净菜加工就是通过自动化设备,将地里采摘回来的韭菜通过净菜加工设备将韭菜根的脏土和坏烂叶子吹掉,再通过传送带按斤包装成捆,传送至恒温冷库,进行低温储存保鲜。经设备处理过的韭菜,只需要简单清洗就能食用,省去了择菜的步骤,方便又快捷。

  “加工后的韭菜销往西安、太原等地的大型商超,市场前景广阔。产品卖得好,分红就更多,这个项目每年至少为村集体增收2.5万元。”杨进说。

  除了像连伯村一样,延伸产业链条,将规模化种植产业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小梁乡马家庄村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打造香椿种植基地,先后投资130余万元建设5座高标准温室大棚,种植20万株红油香椿苗,发展香椿产业。

  推开大棚的门帘,只见一株株香椿树密密地紧贴着,树干挺拔。虽然最佳采摘时节已过,但仍有部分树枝上冒出香椿嫩芽。“正月到清明是香椿上市的‘黄金期’,今年棚里的香椿为村集体增收7万多元。此外,在采摘旺季,我们还雇了20多名村民参与采摘,既实现了村集体增收,还带动了村民致富。”小梁乡马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马喜荣介绍道,这是本村香椿产业发展的头一年,接下来计划不断扩大育苗面积,在现有20亩育苗基地的基础上,再扩建15亩,以香椿产业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

  产业兴旺,富民强村。近年来,河津市以党建为引领,推进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整合土地资源,通过招商引资筹资建设,开发现代设施农业项目,打造现代农业新样板,助推村集体经济提质壮大。

  村企联动激发“造血功能”

  行至僧楼镇小张村人民礼堂,环顾四周,很难将其与传统印象中的农耕乡村联系在一起。人民礼堂设施完备,村广场还建有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儿童游乐中心等服务设施。一旁的晋南民俗文化旅游项目正加紧施工,处处都能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

  “正在建设的晋南民俗文化旅游项目是我们村打造‘一街三中心’的重要一环。从2020年提出‘一街三中心’的发展构思,到陆续推进各个项目工程落地实施,都离不开山西宏达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支持。”僧楼镇小张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向平说。

  小张村文化底蕴深厚、古建筑遗存众多,村内不仅有建于500余年前的老城墙,还有极具晋南特色的小古堡、小城门等,文旅资源十分丰富。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023年,小张村依托当地文化资源优势,与山西宏达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结对,建设晋南民俗文化旅游项目,总投资1亿元,以永宁堡晋南民俗文化为主题,打造集文化故事性、景观实用性、休闲娱乐性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民俗园里放置的木犁等都是几十年前农耕时用的老物件了。”“这边的四合院、城门以小为特点,那边的老戏台已经有80余年的历史。”“游乐场占地15亩,建设完成后将成为河津市数一数二的大型游乐园区。”……张向平边走边介绍道。

  晋南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分德孝园、民俗园、永宁堡三部分,内部设有传统民宿窑洞、民俗博物馆、民俗文化广场和修复完善的古城墙、古城门、传统民居等文化建筑遗存,以及种类多样的大型游乐设施。目前,该文化旅游项目主体建设已经完成。

  “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我们村都会举行庙会。今年,我们计划在庙会当天正式开发运营晋南民俗文化旅游项目,让大家感受独具特色的晋南民俗文化。”张向平说。

  据悉,此项目建成后,村集体收入可由目前的10万元提升到50万元,实现以乡村特色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在文旅兴村的道路上,小张村先行先试,迈出关键一步。当下,河津市充分挖掘红色、民俗、文化资源,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打造集体验、餐饮、住宿、乡村游、设施农业、有机农业、亲子教育、研学教育等涵盖一二三产的田园综合体,以文旅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非遗项目”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元宵节,河津市的社火表演一度火爆“出圈”。其中,由僧楼镇李家堡村制作并演出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转花灯精彩亮相,成为整场活动的重头戏之一,引得现场观众直呼惊艳。

  “转花灯是借助风力让花灯转动,到了晚上,点燃每个花灯中间的蜡烛,就是一场动态的灯展。”近日,在李家堡村的非遗文化馆,村民现场向记者演示起转花灯的技巧。只见表演者双手紧握花灯骨架,在一阵小跑中,裱糊着十二生肖、梅花、荷花等剪纸样式的花灯便如风车般飞转,精巧灵动。

  河津转花灯是流传于僧楼镇一带的古老民俗之一,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包括编扎制作和表演两部分,是一种集绘画、剪纸、造型于一体的民间艺术,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李家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高朋表示,花灯的表演恢宏壮观,花灯的制作更需要精工细作。花灯由玉米秆、竹子、纸、蜡烛等材料制作而成,外边用剪纸装饰,通过表演者的舞动,利用风车的原理让花灯转起来。

  过去,李家堡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土地租赁等。2022年,李家堡村在僧楼镇党委、政府的牵线搭桥下,创办山西省河津市转花灯非遗文化开发有限公司,以村企结合的方式,高标准了打造一座占地1000余平方米,包含教学、展览、研学、文艺演出的非遗文化馆。

  2023年2月,非遗文化馆正式揭牌运营;同年5月,李家堡村转花灯表演队受邀赴晋中市王家大院景区参加“非遗里的中国”节目录制;今年1月份,赴江苏省南京市参加2024“点亮中国灯”——龙年灯会灯彩迎新春全国主会场活动……

  “以前,只是在逢年过节时表演转花灯。现在,我们大力发展转花灯非遗文化项目,走文化产业化发展道路,将转花灯打造为文化产品,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李高朋说。

  随着河津转花灯的名气提升,李家堡村转花灯表演队参加的商业表演也多了起来。李高朋介绍说,2023年,李家堡村集体经济收入为20万余元,预计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50万余元。

  文化振兴是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河津市大力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挖掘乡村文化的经济价值,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推动文化资源“活起来”、文旅产业“火起来”、乡村经济“旺起来”。

  整合资源铺就富民强村“新路子”

  从三十多年前街边叫卖的路边市场,到如今建设成为辐射晋、鲁、豫、鄂等地的大规模农副产品集散中心,位于城区街道米家关村的河津市津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借助独特发展优势和深厚发展潜力,打造依城兴商模式,成为当地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典型示范。

  河津市津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始建于1990年,近年来,经过四次扩建,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已经成为河津市规模最大、功能最全、配套最完善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此外,米家关村依托土地和区位优势,以市场需求和农民增收为导向,独资创办了津鑫钢材批发市场,合资开发了津辉国际建材城,持续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基本形成了“抢抓产业发展机遇、盘活资源变资产”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如今,河津市津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600余万元,津鑫钢材批发市场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20万元,与私企联合开发的津辉国际建材城,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80万元。与此同时,米家关村利用城中村的优势,深入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持续扩大市场规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强力激活商业脉搏,将村集体拥有的550间商业门店用于租赁。粗略计算,每年米家关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达900余万元。

  “集体袋子变鼓了,村民笑容更甜了。”米家关村坚持集体经济“取之于民、惠之于民”,将集体经济收入反哺民生福祉,制定各项惠民措施,改善村容村貌,助力乡村振兴。

  每年村里会给每个村民5000元的分红,为村民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提供补贴,每逢重阳佳节,为村内老人发放补助金,通过多种形式让村民共享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果。

  河津市充分利用村现有的各类沟地、林地、荒地等土地资源,重新清理闲置的厂房、机械设备、校舍,由村集体自主经营,通过出售、租赁等形式招引能人盘活,吸引企业投资,拓展产业类型,扩大经济总量,增加集体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