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绿融合绘“兴”篇
来源:运城日报 | 责任编辑:刘兰 | 发布时间: 2025-08-13 09:45
探访夏县韩家岭红色教育基地

党员干部重温入党誓词

党员干部接受学习教育

“晋南革命圣地——韩家岭”纪念碑。记者 陈方斌 摄
在夏县泗交镇西沟村的深处,中条山的褶皱里,韩家岭红色教育基地静静坐落。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曾浸染革命烽火。这里曾是中共夏县中心县委、中共河东特委、中共太岳地委等领导机关的驻地,是柴泽民、席荆山、金长庚等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地方,更是嘉康杰的第二故乡,被誉为“河东革命摇篮”“晋南革命的心脏”。如今,走进韩家岭红色教育基地,革命丰碑巍然矗立,绿色产业生机盎然,一曲由红色基因引领的乡村振兴协奏曲,正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激昂奏响。近日,记者来到韩家岭,探寻这片革命热土的红色基因传承密码与产业振兴之路。
红色根脉
烽火记忆铸就精神丰碑
推开一间间故居房门,仿佛打开了历史的闸门。“这是嘉康杰故居。1941年日军烧毁嘉家庄园。2004年,县委、县政府重新修复韩家岭红色教育基地时,按照原貌对嘉家庄园进行了仿古修复”“这是中共夏县中心县委旧址,许多重要会议曾在此召开”……西沟村村民孙三元介绍。
说起发生在西沟村韩家岭这片红色热土的革命故事,67岁的孙三元讲述得生动可感。他曾经是西沟村村干部,由于熟悉历史、热爱家乡,退休后在韩家岭红色教育基地担任管理员。“我当村干部时,曾跟着相关部门远赴外地找寻革命先烈后人、收集历史史料。当碎片化的语言和事件拼凑起来,红色文化清晰可感、厚重深沉。可以说,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烙印着滚烫的革命印记。”他说。
1929年冬,嘉康杰在运城中山中学成立了中共河东中心县委。1931年7月,面对国民党在运城中山中学的严密盘查,嘉康杰果断决策,将中共河东中心县委机关秘密转移至韩家岭。自此,革命火种在这座深山中点燃,韩家岭成为各领导机关的驻地。1933年,嘉康杰在此创办平民小学,传播进步思想。1936年3月,为策应红军东征,他与金长庚等组建晋南红军游击队,发动震动河东大地的“分粮食、烧契约”斗争——中条山武装暴动由此爆发……一桩桩壮举、一个个事迹在这片土地上发生。
峥嵘岁月中,韩家岭民众与我党同心同德,给驻村党的机关和部队站岗放哨、传递情报、资助生活物资、制作军鞋缝补衣裳、抬担架支前线,以血肉之躯筑起铜墙铁壁,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抗日战争期间,韩家岭是培训骨干、传递情报、保障后勤的坚固堡垒。
“这个小院是韩红胜家。韩红胜是嘉康杰家的长工,嘉康杰将中共河东中心县委迁至韩家岭后,为了保护机关随时撤退转移,将机关扎在了韩红胜家。韩红胜一家人也都投身革命。”在中共夏县中心县委旧址,孙三元边走边介绍。
“在那段腥风血雨的日子里,谁能不怕?但是大家前赴后继,义无反顾。当时仅有200多人的西沟村韩家岭,有55人毅然入党、57人光荣参军。”孙三元感慨地说。这段血与火淬炼的光荣历史,是西沟村韩家岭最深沉、最宝贵的精神底色,也成为当地红色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源泉。
薪火相传
全方位奏响信仰强音
如何唤醒沉睡的红色历史,让信仰之火生生不息?西沟村给出答案:保护与开发并重,让红色资源焕发时代光芒。
近年来,夏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2017年,将韩家岭红色教育基地的修缮扩建工程确定为全县75个重点项目之一,投资571万元实施抢救性修缮与保护性开发,这片革命热土随之焕然一新:巍峨的“晋南革命圣地——韩家岭”纪念碑矗立起来;4000余平方米的红色革命纪念广场铺展延伸;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展馆和嘉康杰纪念馆拔地而起;中共夏县中心县委旧址、嘉康杰故居和八路军后勤窑洞也得到精心修缮……多样化的展陈形式、直观可感的实物场景,让这段历史得以具象化呈现。
“从1998年起,基地共经历了3次‘升级’。”孙三元回忆道,“从最初立碑,到后来建馆,再到这次大规模整修铺路,村里变化翻天覆地。”他指着门口平坦的道路说:“以前是坑坑洼洼的山路,游客很少进来。如今道路硬化了,配套设施健全了,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红色文化传播得更广、更深了。”
变化带来人气,更承载着教育的使命。正值暑期,盐湖区的樊女士特意带着孩子前来参观。初二学生可心表示,“在这里了解家乡的革命故事,书本上的历史一下子变得生动深刻起来”。
“每到‘七一’‘八一’等重要节日,来参观学习的单位工作人员、游客络绎不绝。”孙三元说。
这份传承的自觉,早已融入村民的血脉。每年春节,村民都会自发到基地走一走、看一看。许多外出务工的村民,一返乡就带着孩子前来。“他们说,要让下一代了解家乡的文化,知道根在哪、魂在哪。”孙三元动情地说。
为了更有效地传承这份红色记忆,西沟村与县文旅局紧密协作,着力锻造一支专业的“红色讲解员”队伍。
“现在团体参观有专人讲解,散客就由我或村干部顶上。”孙三元分享着经验,“以前我给游客讲,村干部就在旁边听,听着听着,他们也学会了。红色文化就是在这一代代讲述中传下来的!”
最打动人心的,是那清澈的童声。在共青团夏县县委的组织下,一拨拨“红领巾讲解员”走上志愿岗位。孩子们用带着露珠般纯净的声音,讲述家乡的烽火岁月。
一次次的深情讲述,一遍遍的用心打磨。那些亲历或传颂的革命故事,携着历史的厚重与情感的暖流,清晰而有力地叩击着每一位游客的心弦,西沟村韩家岭的故事愈发深入人心,每年吸引超过4万人次前来参观学习。在这里,历史的回响汇聚成多声部的信仰乐章,薪火不熄,代代相传。
文旅融合
基因赋能绘就振兴新卷
红色,是西沟村最鲜明的底色,更是驱动发展的强劲引擎。
近年来,在上级党组织的大力支持下,西沟村党支部深挖本地红色资源,投资400万元建设红色美丽村庄,通过盘活闲置土地、拓展教育载体等,将红色教育从传统参观延伸至体验式、沉浸式活动,探索出“红色教育+生态旅游+产业融合”的特色发展路径。
夏日的西沟村,山风送爽,溪流潺潺。在西沟村林溪露营地,三五好友相约品茗畅谈、采摘烧烤,清新的空气中,生活的疲惫悄然消散。这个由村集体、乡镇和企业三方合力投资运营的生态文旅项目,集帐篷露营、采摘烧烤、垂钓攀爬等于一体,今年“五一”假期首次试营业便迎来开门红,日均接待游客达200人次。
“我们这里最大的优势,就是红色基因与绿色生态的完美结合。”38岁的林溪露营地负责人刘文东,是土生土长的泗交人。几年前,他敏锐地捕捉到家乡的发展机遇,毅然选择返乡创业。
“红色资源吸引游客前来学习、感悟,优质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农产品则让游客愿意留下来体验、消费。回乡发展,既能照顾家庭,又能振兴家乡,前景广阔。”刘文东道出了返乡创业者的心声。
络绎不绝的游客带来了旺盛的消费需求,也为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创造了机会。
“我们雇了4名村民打扫卫生、除草,每人每月工资在2000元左右。同时,每年向村集体支付2万元租赁费。”刘文东说。
西沟村的发展活力、“红色文化”的金字招牌,还吸引了资本的青睐。隐溪里民宿度假村便是成功落地的标杆项目。
纯手工绘制的艺术品、充满野趣的茅草屋茶咖台、沿路盛放的应季花草……在隐溪里民宿度假村,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精致设计与自然之美的和谐共生。
“之前一直在考察民宿项目,来到西沟村时,村干部特别热情,帮我们选址、和村民协调沟通,最终,我们决定承包村集体20余亩土地,投资3000万元建设民宿项目。”隐溪里民宿度假村负责人李艳丽说。
旅游旺季时,隐溪里民宿度假村的房间清洁、园艺养护、餐饮服务等都需要大量人手。为此,度假村优先招聘村民务工,助力村民增收。此外,明确了所需蔬菜、特色食材的产品标准,优先向本村达标农户采购,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依托红色文化这一核心引擎,西沟村成功激活绿色生态资源,将“红色教育”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不仅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更切实铺就了一条村民致富、集体增收的振兴之路。一幅红绿交融、生机勃发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西沟村徐徐展开。
从革命战争年代的指挥中枢,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西沟村韩家岭的实践证明:当信仰的旗帜高扬,当奋斗的脚步不息,红色热土孕育的,必是生生不息的希望与更加壮美的篇章。
来源:运城日报
记者:曹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