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扶贫 >

致富路上带头人——记夏县尉郭乡苏庄村党支部书记张江顺

来源:运城日报 | 责任编辑:张晓婷 | 发布时间: 2019-06-11 09:18

  480424_20160417153118977303_1.jpg

在位于青龙河畔卫夫人故里的夏县苏庄村,提起致富路上带头人苏庄村党支部书记张江顺,村民没有一个不竖起大拇指称赞的:“是张书记带领我们脱了贫,走上了致富道路。”

  苏庄村位于夏县北部,距县城7.5公里,全村8个村民小组384户1356人,耕地面积2086亩,2015年前主导产业为传统的小麦、玉米、棉花,村民收入低下,村集体经济收入是零。近年来,在张江顺等村“两委”一班人的带领下,学经验、谋发展、定规划、商计策、帮脱贫,走出了一条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典型路子。

  外出取真经

  拓宽思路办企业

  要想让村民彻底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就必须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张江顺在2015年参加市委组织部对贫困村党支部书记进行的培训后,更加明白这个道理。他组织召开村“两委”专题会议和村民代表大会,多次商议后决定,外出取真经,发展村集体经济,让苏庄村彻底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人人过上好日子。他与村干部、第一书记先后到河南、山东等地考察项目,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根据苏庄村现有资源、区位优势,选定在村里创办生物燃料公司,发展集体经济。

  张江顺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经过认真调研勘察、对比协商,最后决定在青龙河废旧河道位置建厂。通过对旧河道进行填埋,平整出20余亩场地,建设厂房、购置设备,共花费80万余元。由于市县两级原定的项目资金未申请到位,张江顺个人出资一部分,剩余钱全部由张江顺外借,最终2016年尉苏青生物燃料公司成立,实现集体经济破零。2017年10月,利用市产业帮扶资金10万元与公司自筹3.5万元投资购买了新型刀片式粉碎机,设备到位后,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年转化农林废弃物将达到2500吨。2018年回收原料2800余吨,村集体收入突破15万元。

  严把管理关

  采取租赁提效益

  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建设是基础,经营管理是关键。为了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张江顺多次召开村民大会,商讨研究采取租赁经营的方式,将那些一直处于闲置状态、没有经济收益的场地、厂房租赁出去,以提高土地经营效益,为村集体增加租金收入。采取民主理财管理模式,将村务公开,管好集体资产。

  苏庄村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建立民主理财和财务开支审批制度,200元以上开支必须经村“两委”班子集体讨论决定。每季度公开一次村财务情况,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成立村财务监督小组,定期对村集体经济的收入和开支情况进行审核、监督,并将结果张榜公布,加强对村财务的监督,纠正账目不清等不良行为,防止贪污挪用、滥支乱花、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等现象发生,给群众一个明白。

  引进新品种

  调整产业大结构

  苏庄村东靠夏后路,西邻中心路,交通便利。为了不断培育新产业,挖掘苏庄农民增收新动能,张江顺和村“两委”一班人决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大做文章,改变传统种植的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通过外出参观学习,把过去的条条地、绺绺田进行整合,从山东、大连等地引回优质油桃、红提葡萄新品种,党支部引领党员作示范,领着群众干,短短几年间,全村建起了800亩特色绿色产业基地。其中,红提葡萄350亩,桃450亩。

  为了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张江顺带领村干部与市、县农业专家结成“亲戚”,先后多次举办油桃、红提葡萄等种植技术培训班,通过专家讲座、现场指导,果农们普遍掌握了油桃修剪、整枝、抹芽、环绿、病虫害防治和葡萄苗木主杆、护绳、套袋、冬季储藏、施肥等系列管理技术。党员干部张冬爱创下了红提葡萄亩效益达1.6万元的最高纪录,带动群众共同致富。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每年为全村增加收入达400万余元,圆了村民的致富梦想。

  张江顺,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党支部书记,用责任和担当抒写了一个党员的情怀和大爱!(贾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