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山沟里的“拼命三郎”
来源:运城日报 | 责任编辑:张晓婷 | 发布时间: 2019-06-12 09:43
——记市特级劳模、市财政局驻平陆刘家沟村第一书记牛方琦
“牛书记,早呀!”“牛书记,吃了吗?”“牛书记,又去地里呀?”……6月9日,记者来到平陆县圣人涧镇刘家沟村时,正赶上第一书记牛方琦出村去地里。村头巷尾、田间地头,一路上,村民对牛方琦的问候是此起彼伏。
刘家沟村地处平陆县东北方向,距离运城市区60公里,距离平陆县城20公里,山大沟深,气候干旱,农业生产条件较差。从2016年12月至今,在市财政局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到开展落实帮扶项目,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到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牛方琦始终坚守在第一线,努力为这座小山村带来点点滴滴的可喜变化。
一片真情暖民心
刘家沟村是平陆28个贫困村之一。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留守在村里的大多为老弱病残的村民。
为掌握第一手资料,牛方琦用半个月时间走遍村里的每个角落,与群众拉家常、聊农事,了解群众家庭基本情况和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倾听群众所想、所思、所盼,并把了解到的情况一一记录在惠民政策小册子和民情日记本两样“法宝”上。“我是一名党员,组织把这副重担交给我,是对我的信任和期望。要想打开工作局面,必须深入走访调研,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牛方琦说。
“全村辖5个自然村,现有202户729人,贫困户13户32人。其中,残疾人30人,党员26人。全村耕地3500亩,硬化道路35公里……”说到村里的情况,牛方琦的熟悉程度甚至超过本村人。
“在农村,只有和群众熟悉了,感情距离近了,才能克服外来干部‘水土不服’的症状。”牛方琦在民情日记中这样写道。
刘海珍是村里较为特殊的贫困户,儿子在3年前得了重度精神疾病,但由于户口问题,一直没有办理医保和残疾证。在了解实情后,牛方琦当即到镇上和县里寻找解决办法,帮其办好了户口迁移,办理了医保和残疾证,最后帮他接受心理治疗。因为刘海珍本身也患有轻度精神疾病,且年过六旬,劳动能力很差。牛方琦多方奔走,最后给他们母子落实了政策兜底的保障,切实解决了他们的困难。
在平陆县开展的共产党员“挂牌承诺”活动中,像刘海珍这样的困难家庭,牛方琦和刘家沟村“两委”帮扶了8户,并根据群众的实际需求,办实事30多件。为村里新建了文体广场并安装了健身器材,给村里老年人发放节日慰问品,经常给村里放映电影,组织村民体检……一年多来,刘家沟村巷道硬化、危房改造、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实施平整荒地、饮水灌溉工程,耕地增加200余亩,确保了贫困村的顺利摘帽。
扑下身子办实事
刘家沟村山大沟深,最大的特点就是山沟多、道路弯、水源缺、居民相对分散。唯一的水泥路只能通往村委会所在地,其余大部分道路是泥土路,“晴天满身灰,雨天两脚泥”是一辈辈刘家沟人出行的真实写照。
“解决好一件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难题,胜过讲百遍千遍大道理。党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这是牛方琦来到村里最常说的话。刘家沟村的巷道经人畜多年踩踏,坑坑洼洼、高低不平,遇到雨雪天气,几乎陷入瘫痪状态,村民三轮车几天都出不了家门,严重影响农产品外运。牛方琦多次与平陆县交通、财政等部门沟通,申请到修路款项210万余元。从平整路基到铺设水泥,牛方琦身先士卒,搭乘运料的三轮车,手提皮尺,脚穿雨靴,查看进度,对图验工。同时,多次邀请建筑行业的朋友到村里把关施工质量,共硬化水泥路16公里,解决了村民出行的历史难题。
平陆县是苹果种植大县。刘家沟村的苹果甜度高、脆度大、耐储存,然而基础设施的落后制约了该村果业发展。干旱缺水导致果树在关键时期浇不上水,产量上不去,村民收入得不到保障。
村民的苦恼,牛方琦记在心里。他和村干部商议,决定打一场“升级之战”。他们多次到上级部门反映情况、争取项目,建设了一座蓄水池,以缓解苹果树旱季浇水的难题。同时,牛方琦请来农业专家,为村民讲解示范节水灌溉技术。从水利部门争取到灌溉管道铺设项目,为刘家沟村铺设管道9.6公里。
优势产业壮大了,拓宽销路便成了当务之急。牛方琦充分利用市级产业帮扶资金,给该村建设了一座900平方米的果品交易大棚,让果农和果商交易更加便利,确保增产又增收。
牛方琦常说:“解决一个人的增收不算脱贫,只有解决村集体经济的‘破零’才算真正的脱贫。”在他的影响下,村“两委”成员意识到,刘家沟村要彻底摆脱贫困,必须发展集体经济,实现集体经济收入“破零”。
为此,牛方琦走访全市集体经济收入先进村,并结合实际,制定了刘家沟村发展小杂粮加工的思路。经过多方努力,20万元项目启动资金很快到位。之后,村“两委”成员分工协作,一拨人跑相关手续,一拨人抓厂房建设,终于在2017年年底,缙谷丰小杂粮加工厂投产运营,并赶在2018年春节前销售了3400多盒,纯收入达3万元,在厂里打工的村民人均收入增加了1000元。另外,牛方琦还抓住国家“光伏扶贫”政策,给村里建设了一座15kW的光伏发电站,又给村集体经济增收1.2万元。
记者 刘 杰 董战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