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书坛大伽
来源:运城长安网 | 责任编辑:鲁高 | 发布时间: 2018-10-18 11:13
文/丁丽颖 图 /祁丽萍
盐池五彩斑斓,条山青翠如黛。运城的秋天美的象一幅画卷,美的让人觉得心醉。
运城的秋天来得迟却去得快。一场秋雨一场寒,三场秋雨要穿棉。清晨起来,秋雨淅沥而缠绵地下着,前几天还碧绿如玉的叶子在雨中旋转飘零,伴随着雨点洒落在地上,街道也变得多彩起来。虽然秋雨的浸淫让温度骤降,内心却是温暖如春,因为我们《古运新城》的几位成员约好,随总编冯建国老师一起,去拜访河东书坛大伽——中国书协会员、山西省青年书协艺术顾问仇官有先生。
说起来我虽然是一个书法爱好者,而且仇先生的大名也是早有耳闻,心里充满了敬慕和向往,只是却一直未曾谋过面的。在与冯老师的交谈中,我知道了仇先生被书法同行戏称为“获奖专业户”,拿奖拿到手软。只要作品参赛,获奖是绝对漏不掉的。最为著名的一次,是1998年中国文联、中国书协联合主办的首届“牡丹杯•兰亭奖”书法作品大赛,一等奖空缺,时年36岁的仇先生摘取了唯一的二等奖,奖金6万元,顿时轰动河东书坛,被同行笑称为“仇六万”。
仇先生和冯老师是多年来的知心朋友,相交甚密。正是从冯老师的口中,尤其是冯老师写的那篇《书坛酒友倍知心》散文,使我对仇先生的印象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还是借用一下古诗词的意境,稍微做一点“纂改”来形容:好雨知时节,当秋乃发生。也正是在绵绵如烟的秋雨中,我们走进了仇先生的书法工作室。
仇先生工作室环境非常优美,让人倾刻间进入到了书法世界。其时,仇先生正在给学生讲课,由于他的专心致志,竟然没有注意到我们的到来,这也给我留下了仔细观察先生的可能。仇先生穿着一件紫色格子衬衫,文质彬彬,温文儒雅,一眼看去,学者的风范油然而生。围绕在他周围的书法爱好者中,有学生模样的,有而立之年的中青年男女,还有年过花甲的老者,真可谓是书法通天下,学生皆桃李,让我顿时肃然起敬起来。
都说仇先生人品很好,干什么事情都非常执着认真,今天一见,果然是名不虚传。再次关注先生,更觉得一张脸颊写满了温馨善良,说话细雨轻风,如春雨润物一般,让我顿时没有了陌生的感觉。再看他房间很静很淡雅,一张书案占去了半间屋子,墙上挂着仇先生历年来精选的作品,有的已经泛出淡淡的黄色,浸满了先生的执着与坚守,也告诉我们书法艺术的艰辛与汗水。
我满怀敬意地走近先生,大家都围在硕大的书案周围,窗外是雨打树叶的簌簌声,像小夜曲一样的优美动人,只听得仇先生娓娓道来:书法要具有“音乐性”,而书法作品则是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线的轻重、行笔的缓急等,形成一种独特的节奏,使书法具有像音乐一样的流动性。也因为这种音乐性,每一个字就像一个美妙的音符,将它们有机地融合起来;与此同时,要有高远的立意,把握好布局的构图,这样就会成为一幅完整的作品。
仇先生边讲边写,像是绵绵不绝的秋雨,滋润着大家的心田,潜移默化成为每个人的书法素养。当讲到行书的运笔时,仇先生稍微停顿了一下,提起笔来接着说道:行书的音乐性很强,讲究笔断意连,要做到上下呼应,左右顾盼。他说完后,顺势在纸上举例书写了一个“其”字,引导大家分析每一笔如何书写,讲述笔划与布局的合理安排。他边说边比划着,真是细致入微,让每个学习者心如含饴。
看仇先生写字,绝对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从起笔、行笔、落笔到收笔,从容起落,自由转折,擒纵自如,字在他的笔下便如同一个个展翅欲飞的精灵。不过我知道“梅花香自苦寒来”,仇先生成功的背后,有他付出超出常人无数的艰辛与汗水。眼前这个硕大的习字桌,还有那块半旧的毛毡,不知伴随着仇先生多少个日日夜夜的青灯黄卷……
在这个世界上,并非所有付出的人都能够获得成功,但是不付出的人肯定归于平淡。
我希冀在仇先生的身上寻找到成功的要素。而旁边小桌子上那一摞摞的旧报纸,默默地告诉了我真实的答案。据他太太张丽萍女士说,多年来仇先生一直是在废旧报纸上临帖,只有在写作品时才舍得使用宣纸。尽管如此,宣纸的用量依然很大,往往一买就是好几千元。而墨汁的用量更大,一瓶墨汁几天功夫就会告罄,所以每次购买墨汁时,总是整箱整箱的往家里搬。
不过我听冯老师讲过,别看仇先生对自己这般“吝啬”,对于朋友可是“慷慨大方”。由于长期站着写字的劳累,让他患上了强直性脊柱炎,常常会感到颈背疼痛,双腿酸胀。但这却丝毫没有影响到他对书法的执着与热爱,对于朋友的索字总是有求必应,书写起来也更是锱铢必较,毫不含糊。有时求字的人太多,他经常会写到夜里十一二点,甚至熬至次日凌晨一两点,却丝毫没有怨言。
人生无止境,书法无止境,仇先生的追求亦无止境。
书法有道写天地,国粹传承烁华章。作为河东书坛代表人物,仇官有先生虽已驰骋全国书坛多年,却依然是四十年如一日,每天临池不辍,在孤独、寂寞、单调、乏味的点、横、竖、撇、捺的书法世界里,一遍遍对话古人,追寻前贤,造就了他的字每一根线条都有厚度,沉甸甸的,非常得耐看,也越看越美。正如河东书坛所论,官有先生成功之处,就在于他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所书写的每一个字,都是自我的挥撒,而非刻意的模仿。
不知什么时候,外面的秋雨已停止落下,阳光从窗户上照了进来。名师就在眼前,我决计拜先生为师,不知先生肯收我这个顽徒否?
作者简介
丁丽颖,中学教师,《古运新城》编辑,多篇文章见于报端、网络媒体。自幼喜爱文学,始终不忘初心,执着追求梦想,信奉“用心灵观察世界,用文字书写人生”,并不竭余力向前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