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识临猗“张三相”
来源:运城长安网 | 责任编辑:张晓婷 | 发布时间: 2019-10-08 10:55
谁识临猗“张三相”
冯建国
运城人一说到宰相之事,第一反应便是闻喜裴柏宰相村。再细说,历史上的裴氏家族曾诞生过五十九位宰相、五十九位大将军,故北宋文学大家欧阳修曾经题写了“天下无二裴”的评价,如今刻成石碑,就立在裴晋公祠大门的右首。由此可见裴氏家族人物之盛,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经典,亦是当之无愧的。历代诗文大家诸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王维、顾炎武等,亦多与裴氏子弟或相互唱和,或诗赋赠答,多以千计。
不过在我国宰相史上,临猗的张氏家族也可以说是显赫千秋,彪炳史册的。张嘉贞、张延赏、张弘靖祖孙三代都曾官至宰相,被后人称作“张三相”,三百多年大唐历史惟此一家。而张延赏妻子苗氏更为罕见,系宰相苗晋卿之女,其父亲、公公、丈夫、儿子、女婿均做过宰相。历史上除了女皇武则天之外,恐怕是其他妇女无以能够企及左右者,因而被称为唐代最为尊贵的女人。只是人们对此知之甚少,难免留下一缕淡淡的遗憾。
翻检中国官场数千年史迹,不难看出是一部世袭史、宗亲史、裙带史,故有“朝里有人好做官”一说。但有一个前提必须具备,就是不论属于哪个范涛,你必须是一块做官的“材料”,尤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仅靠关系的支撑也是难以维系长久的。根据朋友张杰民先生介绍,张氏家族的发祥地,应是今天临猗县的张嵩村,土话称之为“酌秀”,距今已有4000余年历史。张嵩村最早被叫做鸣珂里村,是为夏朝盐官管理“河东猗氏盐池”的地方,商初,朝廷派遣御驾将军张嵩(张氏第29代先祖)接管镇守盐池时住在此处,遂将村名更改为张嵩村。
1、张 良
有史料介绍,当年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便是张嵩的后裔,张氏第80代先祖,为刘邦开创基业建立大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代名相,其后裔文韬武略,多为朝廷股肱大臣,于唐时传至张氏第105代祖嘉祯、106代祖延赏、107代祖弘靖祖孙三人时,曾先后担任玄宗、德宗、宪宗三朝宰相,素有“三相张家”之称,张嵩也因此享以“酌秀”的美誉。《张氏家谱·序二》上这样写道:酌,张的土音;秀,相的雅音。后者为避祖先之名讳,而改称之为酌秀。
据考证,张嘉贞(666年—729年)并非生于张嵩村,他的祖籍在范阳,亦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地方,因其高祖担任河东郡丞,于是居蒲州而为猗氏(今临猗)人。不过出生在什么地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张嘉贞年少时便精通《诗》《书》《礼》《易》《春秋》,博闻强记,弱冠应举,补平乡尉,不久“能吏”之名也已遐迩有闻。还是祖宗那句老话,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有一次侍御史张循宪为河东采访使,遇事不能决断,便想到了他的这个小本家。
张嘉贞呢也是人尽其才,他对此事条分缕析,应裕自如,令循宪从心底里叹服不已。便请张嘉贞代为草拟奏章,受到女皇武则天的赏识,旋即颁旨召见。张嘉贞面对女皇的问询侃侃奏对,武则天大为赏识,被拜为监察御史,不久又晋升为中书舍人,从此官运亨通。数年过去,唐朝已到了玄宗时代,开元年间被称为盛世,张嘉贞的才华更是被赏识,诏拜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继而擢为中书令,成为当朝一品宰相。
2、张 嘉 贞
张嘉贞身居相位三年,鞠躬尽瘁,恪守职责,他善于奏对,敏于裁遣,将繁杂的朝事处理得有条不紊,很受玄宗与朝野上下的欢迎。后因其弟嘉佑脏污事发,被张说弹劾,遂于开元十一年正月罢相,出为幽州刺史,张说代他为中书令。对于张嘉贞来说,也真应了“成也张氏,败亦张氏”,成败得失皆与张氏有关。好在开元十二年,张嘉贞复为户部尚书,兼益州长史,判都督事。继而又代卢从愿为工部尚书、定州刺史,知北平军事,累封河东侯。卒后赠益州大都督,谥号作恭肃,亦算是功德圆满。
说到张延赏(727年—787年)的宰相职位,确实是靠父亲张嘉贞的荫庇得来的,只不过是颇费了一番周折罢了。因为张嘉贞到中年时,只生育五个女儿,直到六十二岁时才生下延赏,算是暮年得子,于是取名为“宝符”,可见疼爱有加。只是张嘉贞去世时延赏只有三岁,可谓“早孤”,依赖母亲的教育才长大成人,一直到十五岁都并无什么契机,“养在家里人不识”。至于他是如何得到父亲的余荫庇护呢?《猗氏县志》张嘉贞条目后有这样一段话:“……(嘉贞)引(荐)万年主簿韩朝宗为御史”。
可别轻视了不足二十个字的这一段话,要知道这个韩朝宗,就是李白笔下描写的那个“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在张嘉贞去世十余年后,韩朝宗已经成了京兆尹,也就是首都京城的主政官,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长。一次他在拜见玄宗后建言道:“陛下待宰相进退皆以礼,身虽殁,子孙咸在(朝)廷,张嘉贞晚息宝符,独未官。”玄宗听后思考了一会儿,遂召拜宝符为右司御率府兵曹参军,并赐名为“延赏”(取‘赏延于世’之意)。
3、张 延 赏
不过史书记载,张延赏“虽早孤,而博涉经史,通吏治”,可见不是平庸之辈。肃宗继位后,擢升张延赏为监察御史,并赐给绯鱼袋。代宗时代,张延赏升任给事中,不久转任御史中丞和中书舍人。此后朝里朝外,中央地方,相继出任文臣武将,很像今天的轮岗锻练,直到贞元三年(787年)被授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终于登上宰相宝座。史书评价道:“延赏更四镇,所至民颂其爱。及当国,早不幸,未及有所建明。然帝待遇厚,称其奏议有宰相体。”
现在该说说孙子张弘靖(760年—824年)了,他初名调,字元理,是张延赏的长子。比起父亲来,张弘靖确实是一个幸运儿,少时便以门荫授河南府参军,后又调补兰田尉。德宗贞元年间他进入了仕途快车道,宪宗时先以中书舍人知东都选事,后任工部侍郎,相当于今天的副部长级。两年后成为正部级,任检校礼部尚书兼河中尹,晋绛慈等州节度使。宪宗九年,入朝任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是他第一次登上相位。
张弘靖曾在外任上为官五年,深知藩镇势力心有异志,必将会尾大不掉,对唐朝中央政权形大威胁。对此他力主国家政权必须统一,并且不失时机地提出“待不恭,乃加兵”的战略部署,希望以此来处置淮西吴元济事件,力主讨伐“淮西凶党”。由于他的建议未被宪宗采纳,令他感到失望,遂辞去宰相职务,赴太原担任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五年后他二次入朝为相。不过因原宣武军节度使韩弘入朝为司徒兼中书令,张弘靖便又决定辞去宰相职务,离开长安赴汴州代替韩弘之职。
4、张 弘 靖
张弘靖到汴后,一改韩弘过去的做法,厚赏安抚军士,“代以宽简,民便安之”,颇得口碑。穆宗长庆元年正月,弘靖第三次入朝为相,拜检校司空、同平章事,并兼任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充卢龙军节度使。其官场人生亦可谓是沉沉浮浮,“三起三落”,历经风雨沧桑世故。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一篇《制文》中,称颂他“政不苛细,甚得人心;寮吏将卒,皆乐为用;清简之化,闻于京师”。并且赞叹道:“呜呼,三代为相,邦家之光,尔其敬哉,无替乃前人徽烈。”
岁月虽然不会停下脚步,记忆却能让历史长存。一千多年过去了,临猗人们没有忘记,张氏一门正是从张嘉贞开始,祖孙三代显历台阁,皆位极人臣,从而享有“三相张家”的美誉,在旧时社会尤为可贵。而且鲜为人知的是,从张嘉贞起始,张氏祖孙三人皆工于书画,“榜书”最是出众,被时人传为佳话。旧猗氏城中“三相坊”,即是以“张氏三相”为名,如今的“崇相西”,就是由崇道坊、三相坊、西关合并而来,是留给临猗人们的永远纪念。
5、临猗张嵩村
来源:古运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