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板枣传说与《述异记》故事考
来源:运城晚报 | 责任编辑:王英 | 发布时间: 2020-03-05 10:14
稷山唐代板枣树
稷山板枣是河东历史名产。目前,在稷山县姚村有几颗唐代枣树,堪称稷山板枣之树祖。由此可见,稷山板枣的栽培,至晚也源于唐代。
最近,笔者查阅相关资料,也结合当地一些故事,对有关其传说史料进行梳理如下。
相传,很久以前,稷山县有个村庄,村名叫路村,位于吕梁山脚下。村里有个老实憨厚的青年小伙子,名叫板儿,父母早亡,家里很穷,靠上山打柴维持生活。
一天,板儿拿着绳子、扁担、斧子上山去砍柴,当他爬上山顶的时候看见有两个人坐在一块大青石上正在下棋。这两个人正是吕梁山的山神,一个吕大仙,一个梁大仙,住在吕梁山最南端的黄华峪口右主峰下的石山里,板儿当然不会知道。他一个人常年在深山里打柴,觉得孤苦伶仃。今天,能有两个人在山顶上下棋,真是不可多得。于是,板儿便把绳、担、斧子扔在一旁,坐在大石头上,看起下棋来。
这两个山神在这一盘棋的时间里,分吃了三颗板枣,并将枣核吐在身后地上,板儿便顺手从地上拣起,下意识地放在嘴里吞了这三个枣核。
当这两个山神收拾棋子要走的时候,板儿才想起他还没有打下柴。当他转过身拿绳担和斧子的时候,他才发现他的绳和担早都腐烂了,斧把也腐烂了,斧头成了一堆铁锈。板儿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这两个山神看着板儿不解的样子,心里觉得好笑,告诉他说:他俩的一盘棋下了三年时间,他俩三年分吃三颗板枣,板儿吞了三颗板枣核就会力大无穷。如果把吕梁山上所有的树木捆成一捆还不够板儿一个人扛呢,以后再不用发愁日子难过了。板儿这才恍然大悟。这两个山神临走时还送给板儿一本书,并告诉他在最困难的时候翻看,自有妙用,但在平常是不能随便乱翻的。板儿得了仙书喜出望外地回到家里。
三年不住人的家,已经是破烂不堪。板儿也顾不上收拾房子,怀着好奇心坐在灯下翻着书。他刚小声地念了“天兵天将……”几个字,顿时,赤面獠牙、身着盔甲、持枪握剑的天兵天将站得屋里、院里、房上到处都是,并大声喝到:“叫俺有何事干?”原来这是一本调遣天兵天将的天书,板儿吃惊不解,急忙吸口气说:“吕梁山上拔枣树。”天兵天将又吼道;“拔下枣树哪里栽?”板儿回答道:“陶梁姚村胡家庄。”霎时,天兵天将不见了。
第二天,人们发现吕梁山上的大小枣树都不见了,陶村、姚村、胡家庄几个村的地里长满了枣树,结出了又圆又大的红枣。人们非常感激板儿,就称稷山枣为“板枣”。
凡是读过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人,就会发现有许多关于“烂柯”这种类型的故事,“柯”是斧子的把柄。故事的内容为:某个朝代的某某人遇到神异事件或人,在一个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过了几年好日子,其实人间已不知不觉过了几十年、几百年,等他回到现实中才发现朝代都变了。
据南北朝时期任昉的《述异记》一书记载:“晋王质入山采樵,见二童子对弈。童子与质一物,如枣核,食之不饥。局终,童子指示曰:汝柯烂矣。质归乡里,已及百岁。”关于《述异记》一书,又有祖冲之所撰之说。任昉,字彦升,南朝梁乐安博昌(今山东寿光)人,历仕宋、齐、梁三朝。《述异记》《宋史·艺文志》著录二卷,题任昉撰。祖冲之,字文远,南齐范阳蓟(今北京大兴)人,官至长水校尉。他在数学、历法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所撰《述异记》《隋书·经籍志》著录十卷,已散佚。鲁迅《古小说钩沉》有辑本。此故事出自谁家版本,因没有查阅《古小说钩沉》,不可随意下结论。但是,历朝历代记载王质烂柯的文章很多,下面选摘部分。
其一,东晋虞喜在穆帝永和年间作的《志林》:“信安山有石室,王质入其室,见二童子对弈,看之。局未终,视其所执伐薪柯已烂朽,遂归,乡里已非矣。”寥寥数语,把人物、事物、前因后果交代得清清楚楚。简练的文字中,又蕴藏丰富的意味,让人回味无穷,遐想不已。《晋书》根据虞喜的记载略记为,“王质入山斫木,见二童围棋。坐观之,及起,斧柯已烂矣。”
其二,北魏孝文帝时,郦道元在《水经注》卷四十《浙江水》引《东阳记》中云:“信安县有悬室坂,晋中朝时,有民王质,伐木至石室中,见童子四人弹琴而歌,质因留,倚柯听之。童子以一物如枣核与质,质含之便不复饥。俄顷,童子曰:‘其归!’承声而去,斧柯崔然烂尽。既归,质去家已数十年,亲情凋落,无复向时比矣。”这记载较之虞喜所述,不同点甚多。郦道元的记述很具体、生动,但很显然,郦道元是北方人,所闻有异。虞喜是浙江余姚人,所述也早。应该说,虞喜的叙述更为妥当。
其三,南朝梁人任昉的《述异记》另一版本载:“信安郡石室山,晋时樵者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烂尽,既归,无复时人。”
其四,《隋书·经籍志》载篇名为《洞仙传》中称:“王质,东阳人(信安当时为东阳郡所辖)也,入山伐木,遇见石室中有数童子围棋歌笑。质置斧柯观之。童子以一物如枣核与质,令含咽其汁,便不觉饥渴。童子云,‘汝来已久,可还。’质取斧,柯已烂尽,质便归家计已数百年。”
其五,宋庆元年间,祝穆《方舆胜览》在说到衢州烂柯山时写道:“晋樵者王质入山,忽见桥下二童子对弈,以所持斧置坐而观。童子指示之曰:‘汝斧柯烂矣!’质归,见乡闾已及百岁云。”另有张君房所编著的《云航七鉴》等,也记载了此事。
其六,明代记王质烂柯的文章较多,如寥用宾的《尚友录》、胡翰的《青霞洞天游记》、留文溟的《烂柯山记》等。明万历年间,国子祭酒萧良有在《龙文鞭影》中写道:“晋王质,衢州人,入山伐木至石室,见二童子围棋,质置斧观之,童子以物如枣核与质,含之得不饥。比还,斧柯已烂。至家已数百年,亲旧无复存者。后复入山得道。人往往见之,因名其山曰‘烂柯山’。”
其七,清初蔡方炳《增订文舆记》载:“衢州府山川:烂柯山,府城南,一名石室,道书谓青霞第八洞天。晋樵者王质入山,见二童子对弈。质置斧而观,童子与质一物如枣核,食之不饥。局终,示质曰:‘汝斧柯烂矣!’质归家已百岁。”
另外,余钰、刘兆元、王观文、周鸿、顾元熙的《龙见壶稿》《涤襟楼》《宜园小品》《芥园文集》《兰因馆稿》等书中均有烂柯山王质观弈之事的专著。民国十年六月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词典》载:“王质,衢州人。入山伐木,至石室中,见二童子围棋,质置斧观之。童子以物如枣核与质食之,便不觉饥渴。童子曰,‘汝来已久,可还。’质取斧柯烂已尽。亟归家,已数百年,亲旧无复存者。复入山得道。”
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烙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其实,稷山枣的传说,远没有稷山板枣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人们认可的是无与伦比的稷山枣的味道与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