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平安建设 >

运城河津市:“三治融合”助推乡村振兴 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

来源:黄河新闻网 | 责任编辑:王俊晰 | 发布时间: 2021-09-08 09:44

  近年来,运城河津市把乡村有效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坚持党建统领、协商共治、法律服务、道德激励,将“三治融合”工作辐射到基层治理的各个角落,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取得了显著成效。

  该市先后涌现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村1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全省标杆党支部1个,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31个,市级以上文明乡村18个。截至2020年底,125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5万元。

  坚持党建统领,打造基层组织新标杆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河津市委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大舞台,积极发现培养有能力、敢担当、作风实、品德高的农村党员队伍和致富带头人,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该市大胆启用了一批复转军人、返乡创业青年担任农村主干,下派32名机关干部担任第一书记,为农村基层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发挥基层青年干部的人才、信息、技术和协调优势,引进新技术,发展新产业,带领村民创业致富。

  阳村街道三迁村党支部书记许冬晓,是一名退伍军人,他创办互联网公司,安排本村30余名青年就业,牵头成立“菜宝宝”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线上线下服务,将当地传统小菜产业做强做大。樊村镇魏家院村返乡创业青年魏超超担任村支书后,大胆调整产业结构,引进荷兰石榴进行推广,现已发展到400余亩。  

运城河津市:“三治融合”助推乡村振兴 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

  图为河津市龙门村民喜领分红款

  

在今年的村(社区)“两委”换届中,该市又推出了“三项承诺”制度。推行“先定事后选人”选举模式,积极推广“先晒业绩、后绘蓝图、再选班子”的经验,把党员群众的注意力从“选什么人当官”引导到“选什么人干事”上来,形成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全面实行候(竞)选人竞职、创业、辞职“三项承诺”制度,承诺内容经乡镇(街道)党(工)委审核后公示。

  建立综治体系,提升乡村治理内生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工作中,该市坚持“三步四抓”的工作方法,即大步宣传、快步走访、小步探访三种手段,抓住关注点、抓住责任点、抓住信息点、抓住信访点,健全完善“一核两委一会”村级自治模式,全面落实“六议两公开”,以自上而下带动和自下而上推动“双向构建”为基础,建立“村民说事”平台,探索“小组自治”“楼宇自治”等微自治形式,让群众自己“主事、议事、办事、评事”,形成管理、决策、治理、评议的全闭环。同时探索制定村级小微权力清单,明确“清单之外再无权力”,使村干部做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努力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升级版。

  目前,全市125个行政村对村级重大事务及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都严格按照“动议”,即支部、村委会结合本村实际对村中大事、要事的安排部署,村党支部会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的工作程序,实行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全市各村委会村级把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作为全面落实村民自治配套制度来抓,指导帮助各村及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一约五会”,即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乡贤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协会。红白事宴请桌数平均减少40桌以上,每宗红事可节省开支1.2万元,每宗白事可节省开支8000元。下化乡南桑峪村构建起以村党支部为核心、村民委员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自治、村民议事会协调议事的“一核两委一会”村级自治模式,依托综治中心、雪亮工程、网格化服务管理“三位一体”新机制,矛盾纠纷调解率达到了100%,做到了小事不出巷、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形成“有好事人人享受,有难事人人承担,有工作人人去做,有问题人人关心”的治理格局。

  健全法治网络,提升乡村治理硬实力

  健全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创新普法依法治理提档升级工程,引导群众自觉守法用法,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培养更多的“法律明白人”。近年来,河津市深入开展法治进农村的工作,大力宣传人民群众关心的打黑禁毒、精准扶贫、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热点问题和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切实增强法治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开展“调解七进、服务三零”专项活动,印制宣传海报,努力营造“有纠纷找调解”的浓厚氛围;利用“艺相约”“主题文艺巡演活动开展普法宣传。  

运城河津市:“三治融合”助推乡村振兴 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

  图为河津市黄村生活污水处理站


  河津市司法部门立足河津实际,探索建立“以村级平台为前沿哨所、乡镇平台为主阵地、市级平台为中心枢纽”的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网络,从“四前”环节入手,即宣传走在工作前、排查走在预防前、预防走在调解前、调解走在激化前,广泛开展群防群治活动和“三官一律”(法官、检察官、警官和律师)进村活动,破解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瓶颈。

  河津市公安局把农村法治建设与打击农村黑恶势力作为稳定基层政权、护航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该局党委班子成员多次带领包村民警入村宣传,召开村民代表座谈会,走访群众率达80%以上。先后收集有价值的举报涉黑涉恶线索12条,打击了10个黑恶势力团伙,为乡村治理和稳定和谐起到了很好的护航作用。

  僧楼镇北方平村将德高望重的乡贤吸纳到人民调解委员会中,充分发挥熟人社会的“情治”作用,今年以来共调解各类纠纷36件,形成调解卷宗,双方先“签字画押”,再“握手言和”,颇具仪式感的流程走完后,涉事群众往往“一笑泯恩仇”。小梁乡南梁村在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综合利用项目过程中,班子成员挨家挨户讲政策、算成本、谈好处,引导村民主动参与、筹资筹劳,3公里长的支管网仅20天就建成投用。

  推行德治激励,提升乡村治理软实力

  大力实施道德建设 、移风易俗、乡村文化建设,全面提升群众文化自信,提升文明素质,利用道德约束,助推乡村自治工作。

  开展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该市共有41个村19572户参与了创评活动,评选出五星级文明户399户,四星级文明户7059户,三星级文明户12000余户,在全市营造了人人争当文明户,家家都有好家风的浓厚氛围。

  充分发挥文明乡风引领作用。通过编辑优秀家风家训集,打造乡风文明文化墙,建设乡村文化记忆馆(村史馆),建设文化大礼堂等方式,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理想信念,培养正确价值取向,弘扬社会正能量,激发广大农民主动投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南桑峪村以“三馆一堂一台”为载体(“三馆”是村史馆、民俗馆、新乡贤馆,“一堂”是文化讲堂,“一台”为“礼仪台”),构筑村民精神家园,进一步培养村民“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的崇尚品德,通过教育村民留住乡愁、知耻明礼、乐善好施等措施,引导村民奋发向上、积极有为。

  大力推动志愿服务。该市大力推进乡村志愿服务队建设,构建覆盖全市各村的乡村志愿者服务体系,从组织上进行规范引导,从制度上建立正向激励机制,从活动项目发布上突出农村实际,让志愿者活动有组织、服务有平台、活动接地气。该市张家堡敬老孝老志愿者队,以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载体,开展节日慰问、理发、上门打扫等志愿服务,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

  2019年以来,该市共有8名市民被评为山西孝老模范,有6人上了省市好人榜。

  广拓致富渠道,走活乡村振兴一盘棋

  农村稳,则天下安。围绕乡村治理,河津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和“耿小二”服务,将“放管服”改革向乡镇和农村延伸,健全以政务服务中心为主体、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为纽带、村(社区)便民服务站为延伸的三级政务服务网络,建立集综合治理、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公共服务等于一体的统一平台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变“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腿”,加快实现“智慧治理”。

  全市各基层农村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以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动力,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带动各项产业发展。龙门村坚持集体、股份、联产、个体“四轮”驱动,2020年,集体经济收入达32亿元,村民人均分红达5100元。南桑峪村把村民是否搬得出、有活干、稳得住、能致富作为检验搬迁成功的根本标准,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开展免费就业技能培训,该村95%以上的劳动力实现了稳定就业。同时管好用好煤矿利益款,入股兴办生猪养殖场,流转山上土地3400亩发展花椒等干果经济林。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800余万元,人均增收3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