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步走”释法明责促和解 用“司法力”一揽子解民忧
来源:夏县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刘兰 | 发布时间: 2025-11-11 10:02
一起持续近六年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三次诉讼、多次索赔,如何让当事人从“对簿公堂”走向“握手言和”?夏县人民法院坚持“能调则调、调判结合”理念,创新运用司法释明“三步走”策略,成功推动系列纠纷“一揽子”和解,既依法保障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又切实减轻了侵权人的经济负担,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案件背景:六年三诉,纠纷化解陷“循环困局”
时间回到2019年6月,杨某驾驶机动车与孙某的电动三轮车相撞,导致孙某严重受伤、车辆受损。交警认定杨某负全责,且车辆投保了保险,本是“责任清、有保障”的事故,却因孙某的伤情变得复杂。经鉴定,孙某构成七级伤残,还需要长期护理依赖,后续治疗、护理费用不断产生。

2020年,孙某第一次起诉,法院判决支持了部分医疗费、残疾赔偿金等;2023年,后续治疗费又产生,孙某再次起诉,经调解双方达成赔付协议;到了2025年,新的护理、治疗费用接踵而至,孙某第三次将杨某告上法庭。
“每次凑赔偿款都要掏空积蓄,我年纪大了就靠养老金生活,实在扛不住了。”杨某无奈地说。而孙某也有难处:“伤残后没法工作,每月护理费、药费就是一笔大开销,不打官司拿不到钱,可跑法院也累啊。”
面对当事人“多次诉讼、持续索赔”的困局,夏县人民法院敏锐意识到:简单裁判虽能解决个案,却难以化解当事人根本矛盾,唯有通过精准释明、情法交融,才能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释法、析情、引类案:法院三步破局
受理第三次诉讼后,夏县人民法院组建专门调解团队,通过全面审查案卷、多次面对面沟通,精准把握双方诉求与实际困难,用“三步走”司法释明策略打开双方心结。
第一步:明责任、衡权益,先把“法理账”算清
“杨大爷,交警认定您负全责,前两次赔偿是之前的费用,这次孙某的合理护理、治疗费,您依法还是要承担;但孙师傅,您主张的‘高端辅助器具费’‘超出当地标准的护理费’,没有法律依据,咱得按实际需求来。”法官一边向杨某明确赔偿义务,一边引导孙某理性诉求,既不偏袒一方,也不回避责任,让双方先懂“法”、知“边界”,避免因“不懂法”互相指责。
第二步:析实情、找共识,再把“人情账”算透
调解团队没有只看卷宗,而是多次找双方“唠家常”:给杨某算“经济账”——前两次已支出数万元赔偿,加上75岁的年纪、每月固定的养老金,再反复赔偿恐难承受;也给孙某讲“处境”——杨某年事已高,再追着要超出能力的赔偿,不仅难执行,还可能激化矛盾。同时,调解法官也让双方看到彼此的“共同心愿”:孙某想尽快拿到钱缓解压力,杨某想彻底了结避免官司。这一“共需”成为调解突破口。
第三步:引类案、促终局,算出“共赢账”
“你们看,之前有个类似的伤残赔偿案,受害人放弃后续索赔,拿到了即时赔偿;侵权人一次性付清,也不用再担责,双方都省心。” 法官拿出同类案例,帮双方打消顾虑。孙某怕“一次性了结后再治病没钱”,法官就按其后续两年的必需费用核算;杨某怕“给钱后还被起诉”,法官就明确和解后不再追责。最终,双方敲定赔偿金额:杨某一次性支付赔偿款,孙某自愿放弃就本次事故再向其主张任何费用。

“没想到折腾好几年的赔偿事,这次法院几句话就捋顺了,既拿到了急需的护理费,也不用再反复跑法院了!” 拿到赔偿款的孙某感慨道。另一边,75岁的杨某也松了口气:“一次性了结,不用再担心后续还有官司,日子能踏实过了。” 这起僵持六年的机动车交通事故系列赔偿纠纷,靠夏县人民法院的“三步走”司法释明策略,终于画上了圆满句号。
通讯员:樊少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