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专题专栏 > 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

“合提衔实”同向发力——运城市综治中心构建起“一站式”社会治理综合体

来源:山西法治报 | 责任编辑:王云欣 | 发布时间: 2025-04-01 15:08

1743491398242959.png

  2024年春节前夕,运城市综治中心三楼调解室里,河北籍农民工郝某攥着调解协议书的手微微发抖,直到手机短信提示银行卡入账10100元后,他才抹着眼泪说:“5年了,这笔血汗钱终于到手了。”

  走廊另一头,李红某带着9名工人排队签字,工资表上按满红手印。短短几个月,通过“访调对接”机制,综治中心工作人员为两批农民工追回拖欠工资近15万元,避免了矛盾升级。

  这些仅是运城市推进市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成效的缩影。自2023年以来,运城市以“合、提、衔、实”四字为核心,构建起资源整合、流程闭环、服务高效的“一站式”社会治理综合体。截至2024年年底,该中心累计接待群众4362批9719人次,办理完结率达87%,群众满意率高达98%,真正实现了“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的治理承诺。

  “合”之力 打破壁垒构建治理中枢

  “您好,请问您有什么诉求?”“请上二楼。”今年3月28日早10时许,一名群众走进综治中心大厅,引导台的工作人员热情接待……

  “过去,农民工讨薪需要辗转信访局、劳动监察大队和法院之间,如今只需在窗口递交材料,系统便会自动分流至对应部门。”运城市综治中心负责人介绍道。该中心着眼市区联动、市里统筹,紧紧围绕方便群众,将分散在市区两级政法、信访、司法等部门的相关职能,“打包”进驻综治中心。目前,该中心搭建综治指挥、信访接处、检察服务、行政复议、矛盾多元调解、诉调对接、心理疏导干预、法律援助、“12345”热线线下服务、救助救济、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和仲裁服务等11大平台,实现了群众解决矛盾“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这种“物理整合”带来的化学反应显而易见。以农民工讨薪为例,过去可能需要数月才能解决的纠纷,如今通过“流水线作业”最快仅需7个工作日即可完成。综治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不是简单地把部门搬进来,而是通过制度设计让部门之间形成合力。”

  “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基于这样的工作制度,各平台在分类设置、独立运行的基础上,编制综治中心架构图和流程图,实行综治、信访接待、矛盾纠纷调解等3大模块运行。特别是当群众遇到跨区域、跨部门的重大问题,综治中心做到前后衔接环环相扣、相近职能有机聚合,实现了资源整合、力量融合、功能聚合,达到了高效化解矛盾纠纷的目的。

1743491456620288.jpg

  “提”之智 科技赋能提升治理效能

  指挥大厅的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蓝点代表网格员实时上报的隐患。依托综治信息、网格化管理服务、综治视联网、“雪亮工程”等四大系统,综治中心设置了指挥大厅、多功能会议室、分析研判室、网格管理室等“一厅三室”,通过省综治信息系统每日收集问题隐患类信息近2000条,下达处置指令60项,日结处置率保持在99%。该中心在信访问题接处平台上提升统筹性,打造一站式“服务部”。

  这种“智慧治理”模式不仅提升了效率,更让矛盾化解变得透明可溯。在河东社区,居民通过“平安山西”App上传的噪音扰民投诉,从受理到解决仅用48小时。居民王大爷感慨:“以前投诉像石子扔进湖里,现在每一步都有反馈,心里踏实多了。”

  同时,综治中心建立市区两级联合接访服务平台,设置涉法涉诉、房地产领域与城市管理、综合受理等5类接待窗口,建设预警处置室、律师工作室、警务室等6个功能室。

  在矛盾调解平台,中心吸收各部门调解组织、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调解品牌工作室等8类调解资源,建立完善组织联建、业务联帮、工作联动、服务联合的“三调四联”机制,实现一窗受理、一站调处、一地化解。在李红某案中,调解员一方面用法律条款释法,另一方面以换位思考触动双方共情。当总包方李总松口同意垫付工资款时,一名工人突然起身鞠躬,李总感同身受摆摆手:“都不容易。”

  此外,社会心理服务平台投资70余万元购置专业设备,组建4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将心理疏导深度融入矛盾调解。在某小区物业费纠纷调解中,心理咨询师通过团体放松训练缓解双方对立情绪,最终促成业主与物业达成和解。这种刚柔并济的调解方式,正在成为运城化解基层矛盾的新常态。

1743491485201011.jpg

  “衔”之密 闭环治理确保问题清零

  打开厚厚的登记簿,综治中心负责人说:“我们对所有来电来访事项全部登记在册、分类甄别。综治中心还建立《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分流处置台账》,有效分流各类问题隐患。”尤其是,该中心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做到“一揽子受理、一本账记录、一支笔分流、一口径反馈”。

  在一起案件中,劳务公司试图变更工资表金额,中心立即启动“四级贯通”机制,纵向贯通市县乡村四级中心,横向联通14个职能部门。综治中心第一时间联动劳动监察部门核查原始考勤表,乡镇网格员走访工人家庭确认实情。最终,支付金额被锁定为50500元,并通过POS机现场转账,确保“闭环化运行”。

  组织架构图、工作流程图……记者看到综治中心对各相关流程进行优化设计,建立诉调对接机制、访调对接机制,对简易、小额的民事案件实行快审快结,切实降低了诉讼成本,减少了当事人诉累。

  在盐湖区某建筑工地,网格员在日常巡查中发现农民工情绪异常,立即通过综治平台上报。综治中心迅速启动预警机制,联合相关部门提前介入,避免了一起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这种“治未病”的治理理念,正有效地成为运城基层治理的核心竞争力。

1743491513948551.jpg

  “实”之基 党徽照亮调解“最后一公里”

  党员调解员徐正平的胸牌上别着一枚醒目的党徽,作为盐湖区司法局一名有着30年党龄的老党员,他独创的“三字调查法”和“八步调解法”,将法理情深度融合,累计化解69起疑难案件,成功率达100%。

  面对学生课间意外受伤的复杂案件,徐正平依托综治中心“一体化”运行机制,连夜协调公安、教育、卫健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在明确校方管理责任、肇事学生监护责任和过失施救者连带责任后,通过综治中心“一站式”办理模式,工作人员在15个工作日内促成多方达成赔偿协议,既维护了受害者权益,又避免了矛盾升级。

  在综治中心“实”字当头的管理机制下,徐正平和其他党员一样积极参与政治理论学习与业务能力提升。综治中心设置临时党支部2个,56名党员全部编入各党支部,通过“戴党徽、亮身份、明职责”的亮牌上岗行动,营造想作为、敢作为、善作为的良好风尚。“双学双提升”工程通过每月专题党课、案例研讨班等形式,引导调解员将法治思维融入调解实践。

  在某社区老年人赡养纠纷调解中,党员调解员不仅促成子女达成赡养协议,还主动联系民政部门为老人申请临时救助,真正让治理有力度更有温度。

1743491533690595.jpg

  “过去我们是‘救火队’,现在还要当好‘预警员’。”综治中心负责人点开综治平台的数据看板,2023年运城市越级上访量同比下降43%,建筑领域欠薪案件锐减68%。这组数据背后,是运城市综治中心以机制创新重塑基层治理毛细血管的生动实践。

  从跨部门联席会的激烈辩论,到调解室里的茶杯温热;从党员先锋岗的深夜灯火,到农民工按下红手印的瞬间——运城市综治中心用制度创新书写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