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黄蓝”精准施策!筑牢重点人员“管控网”
来源:运城长安网 | 责任编辑:刘兰 | 发布时间: 2024-07-01 09:12
今年以来,芮城县委政法委牢牢把握平安县城建设总要求,进一步加强易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管控工作,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加强督导,打好全面摸排、分类管控、救治救助、常态宣传“组合拳”,最大限度降低精神病人社会危害性,全力维护社会治安大局稳定。
精心组织安排,强化统筹
一是成立工作专班。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成立由县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任组长,公安、卫健等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的易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摸排管控工作专班,加强组织实施,细化职责分工,开展调研督导。
二是明确管控责任。针对3级以上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实行“一个重点人员一支管控队伍”的责任机制,由包村领导、片区民警、医护人员、村(社区)干部、家属及监护人组成“五包一”管控小组,压实管控责任,确保管控措施落地落实。
三是实现信息共享。强化县公安、卫健、残联、民政等职能部门沟通协作,定期交流通报情况,动态进行风险评估,完善针对性管控措施,做到信息鲜活有效、管控有的放矢。
全面摸清底数,联动排查
一是摸清底数,及时评定。对在册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一人一档”工作进行梳理排查,落实日常走访、外围调查等工作;发动村干部、网格员、包片民警实地走访入户,对发现的新增、漏查患者及时建档管理,第一时间对接乡镇卫生院评定等级,分类造册,做好登记,确保底数清、情况明。
二是核清情况,分类管控。在走访摸排的过程中,详细了解核实患者生活现状、家庭情况、社会关系、活动场所、治疗救助等情况,认真查找风险隐患苗头,进行动态分析研判,及时开展心理干预,做好分类管控、精准施策。
三是定清举措,压实责任。根据患者精神状况、社会功能情况和治疗救助情况,组织相关部门召开联席会议,会商解决“怎么管控”“谁来管控”“如何衔接配合”等问题,压实患者管理、救助、监护等工作责任,确保不漏管、不失控。
准确把握特征,分级管控
实施“红黄蓝”三色动态管理机制,对重点关注人员、长期关注人员、定期关注人员实行分级管控。“红色”代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有暴力倾向、有刑事案件等需重点关注人员,实行“一人一个管控方案”,综合运用及时送医治疗、心理干预等方式,确保管得住、不出事。“黄色”代表有监护人监管、长期服药或接受治疗、无暴力倾向等需长期关注人员,组织乡镇派出所、卫生院开展每月联合随访,动态跟踪患者治疗情况,及时更新治疗方案。“蓝色”代表长期住院治疗、无危害社会行为等需定期关注人员,采取定期监督、“一季度一走访”等方式,及时帮扶,纾困解难。
多方衔接配合,形成合力
一是风险排查常态化。在重点时段,组织民警严格落实患者轨迹查控,对查无下落、有涉稳风险的及时通报汇报;紧盯患者住所周边、常去地点、人员密集场所、重点敏感部位、中小学和幼儿园周边,组织公安、教体等部门,开展经常性巡逻和安全检查,加强突发情况应急处置训练,严防发生精神障碍患者恶性案事件。
二是救治救助精细化。做深精神病人家属及监护人思想工作,动员其家属主动将病人送往医院治疗,及时协调民政、医疗、残联等部门妥善处置,严格落实“以奖代补”和医疗救助政策,给予积极救助。同时,根据医疗部门建议和精神病人现实表现,做好分类管控、强制送医等工作,防止其流散社会。
三是管理服务一体化。全县10个乡镇卫生院、2个分院均成立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小组,组建了集筛查、报告、复核、应急处置及治疗为一体的多功能服务团队,形成有支撑、可持续的精神障碍患者救治康复与关爱服务体系。
常态宣传引导,营造氛围
一是压实家庭监护稳控责任。对患者家属开展家庭护理、信息上报等针对性培训,引导患者家属定期报告患者情况、管控信息;对有肇事肇祸苗头和倾向的,做好亲属劝送工作,及时联系送医,随时应急处置。
二是发挥邻里群众作用。对患者邻里开展精神障碍认识宣传活动,提醒邻里群众注意观察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动向,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危险行为,能够积极配合患者家属及监护人迅速报警反馈,避免发生意外。
三是加强防治宣传。结合“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采取悬挂横幅、现场宣传、入户讲解、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大力普及精神疾病知识、与患者相处技巧、国家扶助政策、突发事件处置方法等内容,提升群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水平,倡导全社会打破偏见、关爱精神障碍患者,共创友好和谐环境。
来源:芮城政法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