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平安建设 >

一场台球室风波的落幕

来源: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王云欣 | 发布时间: 2025-08-15 09:59

当台球室的争执演变为10名未成年人卷入的侵权纠纷,当家长们对责任划分、赔偿数额各有想法,临猗县人民法法院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钥匙,以先行调解为抓手,将司法释明融入案件处理全过程,不仅解开了法律心结,更抚平了成长伤痕,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一场风波:10名少年背后的责任迷局

2025年炎夏,某台球室内,未满16周岁的李某某、杨某某与林某某因琐事起争执,冲突很快升级——周某某、王某某、云某某等7名未成年人相继介入,最终导致李某某、杨某某受伤,林某某等8名涉事未成年人被行政处罚。然而纠纷并未随处罚结束,双方家长就责任认定、赔偿金额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一场涉及10名未成年人的侵权纠纷就此进入司法程序。

案件刚到法院时,家长们各执己见,有的情绪激动诉说委屈,有的因对法律无知而迷茫焦虑,更有人担心“打官司会给孩子造成影响”。承办法官敏锐意识到,该案的核心不仅是赔偿问题,更是如何守护未成年人的成长轨迹。若一判了之,可能会在孩子们心中埋下对抗的种子,甚至影响其未来人生。

四步释明:先行调解背后的法理情理

1755223306360758.jpg

临猗县人民法院决定将先行调解作为首选路径,而司法释明则成为贯穿调解全程的“导航系统”,一步步引导各方走出迷雾。

第一步:释明法律,厘清责任边界

专职司法释明人员与调解团队协同发力,先给家长们上了一堂“法律必修课”。他们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165条、第1168条、第1188条等条文,逐句解读“共同侵权中即使未直接致伤,参与扩大冲突也可能担责”“监护人需为未成年人侵权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等法律法规。

“您的孩子虽然未直接殴打,但在双方争执时推搡原告,客观上加剧了冲突升级。”针对家长们“孩子只是拉架”“没打伤人”的辩解,释明人员把清晰的法律条文与具体案情结合,让家长们逐渐从“情绪化辩解”转向“理性认责”,为调解工作打下了基础。

第二步:释明利弊,引导理性选择

“如果进入诉讼,案件至少需要3-6个月,甚至更长,且庭审中孩子可能需要作证,会给他们造成心理压力。”“如果调解成功,达成协议当场就能履行,全程私密,不会对孩子造成公开影响。更重要的是,和解能化解对立,孩子们以后还能正常相处。”面对家长们的顾虑,释明人员仔细分析诉讼与调解的差异,耐心的释明戳中了家长们“保护孩子”的软肋,不少人开始主动询问调解方案。

第三步:释明标准,破解赔偿僵局

赔偿数额是争议的另一焦点。原告方提出的金额包含“后续心理疏导费”,被告方则对部分项目的合理性存有疑问。承办法官当即依据法律规定,逐项释明赔偿范围,并提供了3起类似案例的赔偿明细,明确“轻微伤的合理赔偿区间”。数据面前,原告方主动调整了诉求,被告方也不再纠结于“责任大小”,双方终于在金额上找到了平衡点。 

第四步:多元联动,凝聚修复合力

司法释明扫清了法律障碍,“四所一庭一中心”联动机制则为情感修复搭起了桥梁。法院邀请司法所工作人员从“邻里情、同学谊”角度疏导,社区心理咨询师向家长们讲解“冲突后未成年人心理重建”的重要性。调解现场,特约调解员特意让孩子们(在家长陪同下)进行简单交流,一句句真诚的“对不起”“没关系”,让紧绷的气氛彻底缓和。

双重效果:案结事了背后的司法温情

1755223328801372.jpg

经过数天的耐心调解,各方当场签署调解协议,8名被告的法定代理人按责任比例分担了医疗费、护理费等相关费用,款项当场履行完毕。该案通过司法释明,以先行调解方式顺利结案,从根源上消除了“调解后反悔”“执行难”“涉诉信访”等问题隐患,也让10名未成年人避免了诉讼带来的心理创伤,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家长们握手言和时感慨:“法院没让孩子们对簿公堂,还给我们讲清了道理,既维护了权益,又保护了孩子。”社区干部也表示:“这起纠纷要是处理不好,可能影响邻里关系,现在和解了,大家相处都顺畅了。”后续,法院还联合社区为孩子们开展了“情绪管理”主题活动,家长们也主动加入“家庭教育互助群”,从“对立双方”变成了“育儿同伴”。

全流程司法释明如同一座桥梁,用温情化解矛盾,用理性守护正义,让每一起案件的处理都成为传递温暖的“法治答卷”。如今,在运城两级法院,越来越多的当事人不仅能接受裁判结果,更能感受到司法背后的温度。

通讯员:靳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