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平安建设 >

从“法言法语”到“乡言俚语”

来源:运城日报 | 责任编辑:刘兰 | 发布时间: 2025-10-15 09:50

透过“老卫工作室”看河津市人民法院全流程司法释明工作

“感谢老卫!您这一讲,我心里亮堂多了。判决我服,这就回去按判决执行!”在河津市人民法院“老卫工作室”里,一位原本对判决书心存疑虑的当事人,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经过退休法官卫民生一番耐心细致的释法明理,他心中的“疙瘩”解开了,表示不再上诉,将主动履行判决。

这暖心的一幕,正是河津市人民法院深入贯彻落实全流程司法释明工作要求、践行司法为民宗旨的生动实践。该院通过将释明工作贯穿于诉前辅导、判后答疑、执行联动等各个环节,把专业的“法言法语”转化为群众听得懂、能明白的“乡言俚语”,有效提升了司法公信力与群众满意度,让公平正义以更加可感、可触、可信的方式实现。

全流程,释明法律

河津市人民法院深入践行“如我在诉”的理念,于今年4月邀请拥有近40年民事审判经验的该院退休法官卫民生,为来院群众进行司法释明,并在司法释明中心专门成立了“老卫工作室”。走进老卫工作室,墙上这句“释明法律,传递公正,以耐心与专业,架起法律与民众之桥,彰显司法温度”的寄语格外醒目。这不仅是工作室的座右铭,更是卫民生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

该院的司法释明工作并非“单打独斗”,而是形成了体系化、网络化的格局。当事人来到老卫工作室,首先需要填写登记表,清晰记录个人信息和事项诉求。随后,根据事项类型,分类启动释明程序。卫民生作为专职释明对接人,是核心枢纽。同时,该院协调各业务庭、基层法庭及各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乡镇、村(社区)调委会同步开展司法释明工作,将司法释明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我们的司法释明还注重社会联动,”河津市人民法院副院长孟文胜介绍,“在多元解纷机制的基础上,我们引入第三方专业力量。比如,遇到医疗纠纷,我们会邀请医疗专家从专业角度分析事故责任认定;涉及建筑工程案件,请建筑专家讲解;账目有争议,则由审计专家来解释审计流程和记账原理。专业人士一讲,当事人往往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如今,“在法院有搞不清楚的事,就去问问老卫”成了许多人的共识。群众带着信任而来,满怀释然而去。卫民生以其扎实的业务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当地群众和律师的广泛认可,他承办的案件,实现了“零信访、零上访”。“我们的司法释明覆盖了全流程,”卫民生解释道,“从群众踏进法院大门的那一刻起,无论是在立案、诉讼调解、审判、判后答疑,还是执行、上诉咨询乃至信访环节,司法释明始终相伴。这改变了过去司法工作可能存在的‘快、粗’现象,变得更加‘精、准、细’。既避免了当事人来回奔波,也节约了宝贵的司法资源。”老卫工作室就像一个“司法减压阀”和“矛盾化解器”,社会各界人士——无论是当事人、律师、企业法务还是普通市民——都可以来“坐一坐、聊一聊”。

精准分析,定分止争于萌芽

前段时间,河津市人民法院诉服中心涌进一群农民工,他们因为工资结不了来法院讨说法。一听说可能立不了案,大家情绪激动得吵嚷起来。卫民生知道后,立刻上前安抚,将大家请进工作室,端上热茶,耐心倾听缘由。原来,他们在一家企业打工,企业效益下滑,连续几个月发不出工资。他们复印了工资表就想来法院起诉。卫民生耐心解释道:“按照法律规定,这类劳动争议需要先经过劳动仲裁程序。这也是为了大家好,仲裁解决起来更快捷。仲裁后,如果你们有异议,再到法院诉讼也不迟。”经过他细致入微的讲解,这群农民工恍然大悟,打消了疑虑,在他的指引下转向劳动仲裁部门寻求解决。

除了程序问题,管辖权问题也是司法释明的重点。曾有一位河津当事人,给在盐湖区从事房地产开发的朋友转了1000万元,备注“房地产投资”,但无正式合同。后产生纠纷,当事人想以“民间借贷”为由在河津市人民法院起诉。卫民生向他详细分析了其中利害:“如果按民间借贷立了案,对方律师很可能提出管辖权异议,案子最终可能要移送到其他法院审理。而这个法院案件量大,审理周期可能会长一些。这些风险必须提前告知您。”这种坦诚的事前告知,让当事人对诉讼过程有了合理预期,即使后续出现波折,也能多一分理解、少一分怨气。

及时答疑,解心结于初端

“要让当事人心服口服,不能生硬地照搬法律条文,”卫民生深有体会地说,“要用老百姓听得懂的大白话,把法律的精神‘翻译’到他们心里去。特别是要让败诉方明白自己输在哪里,是在举证、程序还是法律理解上出了问题,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接受裁判结果,避免因误解而不断上诉、信访。”

基层的纠纷看似琐碎,却是群众天大的事。及时介入释明,促成调解,能将矛盾化解于微时。一天,两个相熟的人来到法院,既想解决问题,又不想撕破脸皮。他们一同找到老卫。原来,一方给另一方转了5万元,一方说是投资,另一方说是借款。卫民生听了双方陈述后,点明了关键:“主张是借款,你得有借条等证据;主张是投资,你得有投资协议、分红约定等证明。你们双方都缺乏有力的书面证据。这个案子其实不必对簿公堂。”在他的释法和调解下,双方最终达成和解,省去了诉讼之累,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卫民生还向记者讲述了一起案例,展现了释明工作化解潜在上访的可能。河津某村整体拆迁,统一停电。该村一村民以自己不欠电费为由,状告供电公司,要求恢复供电。法院经审理驳回了其诉讼请求。当事人想不通,拿着书面的释明答复来找老卫。卫民生耐心解释:“表面看是供电合同纠纷,但停电的根本原因是镇政府的整体拆迁项目。不能把两个没有直接法律关系的事情强行捆绑来达到诉讼目的。”经过他抽丝剥茧的剖析,当事人最终表示理解和接受,放弃了继续起诉的念头。

“传帮带”传承司法智慧

卫民生丰富的审判经验,也使其成为年轻法官和律师求教的“活字典”。一些年轻司法工作者遇到复杂疑难的案件,常常会来与老卫共同探讨。“退而不休”,换到了新岗位,老卫这里更热闹了。同事们遇到棘手的案子,仍习惯性地来找他探讨。老卫也毫不吝啬地分享自己的司法理念、裁判思路和办案技巧,充分发挥着“传帮带”的作用。

前不久,一位年轻法官遇到一起棘手的劳务纠纷案。原告在被告工地干活,后期还兼任记工员,给自己和其他工友记工分。后期发工资时,因为工资数额问题,与被告产生纠纷。原告起诉要求支付工资,但证据仅有其自行记录、未经老板签字确认的记工表。老板承认欠薪,但对工钱数额不认可。庭审一个多小时,事实依然模糊。案件陷入两难:支持原告,证据薄弱;不支持,原告的合法权益确实受损。开完庭,年轻法官立刻来找老卫求助。卫民生分析道:“这类案子要‘热处理’,不能拖。要快刀斩乱麻,抓紧调解。”他建议采用“背对背”调解法,分开双方,各自算账,进行心理疏导,再利用双方都希望尽快解决的心理,促成“面对面”协商。法官照做,最终纠纷成功调解。

卫民生常将自己积累的审判智慧、生活经验和裁判思维与同事们分享。司法释明工作,不仅面向社会公众答疑解惑,也对内发挥着培养后备力量、统一裁判尺度的重要作用。从群众踏入法院的第一步开始,司法释明便如影随形,贯穿于审判执行的每一个环节。它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不仅能看到公平正义的结果,更能理解、感受和认同这一过程。老卫工作室及其代表的河津市人民法院全流程司法释明工作,正是这一理念的忠实践行。通过一次次耐心的谈话、一句句通俗的解释,他们将法律的温暖精准送达群众心间,驱散了迷茫,点亮了心灯。当法律的阳光普照,当群众的心田被法治精神所浸润,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必将更加牢固,司法的权威与公信力也将在这一过程中悄然升华。

来源:运城日报

记者:张君蓉 南 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