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兜住“大隐患”
来源:运城政法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王云欣 | 发布时间: 2025-03-19 11:18
垣曲县:案件回流推送机制 蹚出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
自“化解矛盾风险 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开展以来,垣曲县立足案结、事了、人和,积极探索案件回流推送机制,划小治理切口,聚焦各类案件,打造“沉淀池”、前移“主阵地”、拉长“服务链”,形成政法机关和乡(镇)党委良性互动、协同发力的共治之策,切实做到了源头预防、终端化解、燃点防控,蹚出了一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路子。
打造“沉淀池”,把政法信访类案件“筛一筛”
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性矛盾纠纷大多通过网格员或各级调解组织进行化解,能到法院打官司或到信访部门信访的都是久拖不决、久调未果的沉疴顽疾。针对这一现状,垣曲县综治中心牵头建立政法信访案件信息“汇总-研判-推送-处置-反馈”工作机制,打造矛盾纠纷“沉淀池”,将公安、法院、检察院、信访部门每月受理处置的各类案件梳理汇总,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扫描”,甄别出有调解空间、风险点多的案件,利用每月综治例会,将案件信息“点对点”推送给各乡(镇)综治中心,要求其本着以案管人、精准治理的理念,特别关注婚恋情感、家庭邻里等容易引发极端案件的矛盾纠纷,综合考量当事人的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客观因素,多维研判当事人主观诉求,一案一策、靶向发力,为成功化解做好铺垫。
前移“主阵地”,诉源治理再“紧一紧”
以往情况下,回流案件的调解处置都是在法院或派出所完成的,案件推送机制实施以来,垣曲县把阵地前移到了乡(镇)综治中心,对不同性质的案件,采取不同举措进行化解处置。
一是婚姻家庭类案件“主动调”。婚姻家庭类案件普遍存在较强的隐秘性,很多当事人在乡镇、村(社区)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诉诸法庭,案件推送至属地后,属地乡(镇)充分发挥人熟情况熟的优势,坚持审慎稳妥原则,从外围入手,捋清来龙去脉,从亲情和法律两端发力,阐明利害关系,努力将其化解于诉前。机制推行以来,共推送婚姻家庭类案件194件,调解成功25件,不仅节约了司法成本,还规避了矛盾激化风险。

二是邻里纠纷类案件“陪同审”。邻里纠纷能上法庭的往往都因积怨太深,难以化解。案件推送至属地后,法院和乡(镇)综治中心随时互通信息,开庭时邀请调解员或网格员陪同出庭,一方面便于其更深一层了解是非曲直,另一方面让他们当场见证,约束当事人积极履行法律责任,兑现判决结果。目前,共“陪审”邻里纠纷类案件3件,当事人均如期履约,履约率100%。
三是刑事治安案件“集体防”。每一起刑事治安案件的偶然性背后都隐藏着必然性。通过案件回流甄别,精准分析每一起案件当事人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深入解构当事人心理画像,让基层工作人员和公安民警举一反三,时刻关注,避免此类人群“重蹈覆辙”;对于治安类案件,深刻查找治安联防漏洞,做到“亡羊补牢”,真正做到从关注个体到关心群体、从处置个案到预防类案,从而提升基层社会治安防控水平。经多方力量合力攻坚,全县电信网络诈骗发案数同比下降20%,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活动大大减少。
拉长“服务链”,案结事了再“稳一稳”
从社会稳定角度来讲,法定程序的终结并不意味着矛盾纠纷和信访事项的终结。为消除当事人不服判决结果进而引发极端案(事)件的隐患,通过案件回流推送机制,将法院判决案件、公安教育打击案件和信访办结案件推送至当事人常住地综治中心,由乡(镇)综治中心组织基层综治队伍时时关注案件当事人情绪变化和日常生活状况,确保潜在风险点了然于胸、防患未然。每月综治例会,乡镇政法委员要就推送案件的化解稳控情况进行汇报。

对于执念过深的钻“牛角尖”人员,选派待人亲和、业务娴熟、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组成“攻坚小组”,深入矛盾核心,开展深度引导与化解工作;对于一时无法接受的性格偏激人员,心理疏导及时跟进,法律咨询免费提供,帮助当事人排解负面情绪,重塑积极健康心态。通过做好案件办理的“后半篇文章”,拉长“服务链条”,确保案件当事人全程可控。
案件回流推送机制实施以来,垣曲县综治中心共推送各类案件458件,通过乡(镇)综治中心诉前化解105件,对153名案件当事人开展心理疏导和跟踪服务,牢牢兜住不发生“民转刑”恶性案件的底线,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舜乡大地得以深化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