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专题专栏 > 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

绘就古耿大地好“枫”景——河津市践行“枫桥经验”建强综治中心

来源:运城政法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刘兰 | 发布时间: 2025-03-31 09:07

“感谢你们,这几个月以来,这件事就像一块大石头一直压在我心里,现在总算处理好了。”经过河津市综治中心专业团队的多次艰苦调解,近日,一起持续数月的过失侵害纠纷案总算得到了妥善解决,被申请人侯某某握着调解员裴冬梅的手,不停地表达着感谢。

只进一扇门,解决心头事。近年来,河津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实战化运行,通过“一站式接待、一揽子调处、一条龙服务”,多元化解矛盾纠纷,走出了一条以调解促治理的创新发展之路。

整合资源 建强“主阵地”

走进河津市综治中心,一楼大厅宽敞明亮,干净整洁,人民调解、诉讼服务、法律咨询等13个窗口依次排布,工作人员有序接待来访群众。

河津市综治中心办公场所于2021年10月建成投用,设有“一厅四室一法庭”六大区块。“一厅”为接待大厅,聚焦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服务群众,整合政法各部门、信访、住建、自然资源、人社等10余个部门集中入驻。“四室”为群防群治工作室、矛盾纠纷调处室、调度指挥室、心理服务室,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教育、疏导、协商等方法,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一法庭”为速裁法庭,由河津市人民法院新耿法庭成建制整体入驻办公,为群众提供立案、调解、审判全方位诉讼服务。

“在原有设置基础上,我们加速推进综治中心的提档升级。”河津市综治中心主任杨娜介绍,“今年我们整合检察服务、劳动仲裁、行政复议等功能,全面推进‘多中心合一’建设,改造提升群众接待大厅、心理服务室,拓展了1个品牌调解室、3个行业调解室、3个综合调解室,使各功能室利用率和职能作用最大化,切实建强服务管理的‘主阵地’。”

河津市综治中心不仅是矛盾纠纷有序分流的“集散中心”,也是案件快速化解的“门诊中心”。三年来,该中心接待来访群众14139人次,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1458人次,心理服务1466人次,调解成功各类纠纷5379件,有效处置网格员上报信息172352条,收到群众赠送的锦旗75面。

完善机制 规范“运行线”

为服务保障实体化运行,河津市综治中心通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完善登记、受理、流转、办理等工作流程,推动入驻部门按照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信访行政三级办理、诉讼、法律监督“路线图”,在法律轨道上化解矛盾纠纷。

对群众来访、来信来电、上级交办、下级上报收集的矛盾纠纷,由综治中心统一登记受理、分析研判、分类转办。一般性矛盾纠纷,转办到矛调中心,充分发挥行业专业调委会作用,通过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方式,实现矛盾“一站式”调解。疑难复杂矛盾纠纷,由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专业律师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当事人确需诉讼解决的,对接法庭启动诉讼程序。信访案件,由信访服务中心牵头,分析研判分类甄别,普通案件协调矛调中心先行调解;调解未果由综治中心协调相关责任单位以及七大中心,共同发力集中化解;化解不成功的,导入信访处置流程,争取将群众信访事项妥善化解。涉及劳动纠纷、行政纠纷的案件,分流到劳动仲裁或行政复议中心,依法予以裁决。中心每月召开分析研判会,对分流转办的案事件,跟踪督办,限期办结。

新耿法庭整体入驻综治中心,是河津市综治中心的特色和优势。新耿法庭和矛调中心双向对接,对具备调解条件的案件,及时转交矛调中心进行调解,调解成功的由法庭出具调解书;未达成协议的进入诉讼程序。矛调中心向法庭输送调解不成功的速裁案件,实现了简案快审、难案精审。这一做法,既减轻了群众诉累,节约了诉讼资源,又防止了矛盾纠纷风险外溢。

多元联动 构建“闭环链”

工作中,河津市综治中心夯实“人民调解当先、行政调解支撑、司法调解保障、诉讼审判断后”的全链条梯次化解体系,与信访、司法、法院、公安、检察等部门携手推行包括访调对接、诉调对接、公调对接、检调对接在内的“四个对接”机制,引入法官、检察官、人民调解员、律师、心理咨询师等力量,建立了以综治中心为纽带,人民调解为主体,各专业调解组织相互联系的“大调解”格局,实现了矛盾纠纷闭环式流转,极大地方便群众“只跑一地”就能解纷止争。

化解矛盾,既要解“事结”更要化“心结”。河津市综治中心把“心防心调”作为矛盾纠纷化解的“润滑剂”,积极探索“心理服务+矛盾调解”模式,建立市、乡、村三级社会心理服务网络,组织30余名心理咨询师下沉基层,开通4条心理援助热线,力求为群众提供更优质、更便捷、更温馨的社会心理服务。

“从矛盾调解到心理关怀,这里让我们感受到基层治理的人情味儿。”一位参与过心理疏导的网格员感慨道。

调解的是矛盾,调顺的是民心,调稳的是党的执政根基。河津市将继续发挥综治中心统筹协调作用,完善多元解纷机制,以法治力量绘就古耿大地最美“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