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枫桥经验”在驻村一线绽放法治之花
来源:夏县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刘兰 | 发布时间: 2025-07-16 10:21
“驻村工作队员是咱们的贴心人呀!
这压在心里十多年的疙瘩终于解开了,
今后再也不为这事纠结了。”
一场持续十余年的房屋买卖合同纠纷,
在夏县人民法院驻村工作队的精准介入下圆满化解。
房屋纠纷的缘起
案件要从一份泛黄的欠条说起。早在十多年前,裴某等10余户村民因购买蒋某自建房屋的使用权,与蒋某签下欠条约定分期还款,欠条上载明如果未能及时还款,将按照1分利息计算。然而,房屋交付后出现的取暖设施缺失、漏雨等质量问题,让原本清晰的债权债务关系蒙上了阴影。裴某等人支付部分尾款后便停滞还款,蒋某无奈诉至法院,矛盾一度剑拔弩张。
在开庭审理过程中,裴某等人情绪激动地称,房屋质量极差,入住后才发现诸多问题,不仅没有取暖等基本设施,而且房屋漏雨,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困扰。裴某还表示,当时蒋某承诺要帮助解决取暖和漏水等问题,但一直没有兑现承诺。
驻村工作队叩开双方心扉
驻村工作队在走访中察觉到,这起纠纷表面是经济账,实则是“信任账”。若此案简单判决,后续其他村民可能陆续被卷入诉讼,若能妥善化解本案,其他村民便有了参照范例,不用到法院打官司了。
队员们充分发挥自身法律专业优势与贴近群众的优势,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靠前开展工作,力求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一方面,工作队耐心为裴某等人讲解了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详细分析了如果继续僵持下去可能产生的不利后果。从债务清偿责任的法律规定,到拒不履行还款义务可能面临的信用惩戒,让裴某等人对自身行为有了清晰认知。另一方面,队员们多次与蒋某促膝长谈,站在中立客观立场,既肯定其合法权益,又共情其讨债多年的委屈,更直言房屋质量瑕疵对双方关系的长期损耗。
“我们注意到,蒋某并非不通人情,只是多年未还的欠款让他感到无奈和气愤。村民们也不是恶意拖欠,实在是房屋问题影响生活,又苦于没有证据。”工作队队长介绍,通过“拉家常”式沟通,他们逐步打开了双方心结。
十年积怨暖心化解
在前期充分沟通的基础上,驻村工作队联合泗交人民法庭搭建“面对面”调解平台,引导双方理性地表达了自己的诉求和想法。裴某尽情倾诉对房屋质量的不满,蒋某也诉说了多年讨债的委屈。待双方情绪平稳后,法院提出了调解方案:裴某一次性偿还蒋某本金,蒋某放弃利息诉求;房屋取暖与漏雨问题由裴某自行解决。该方案兼顾双方核心利益,既保障了蒋某合法权益,又充分考虑裴某经济状况与问题解决的便捷性。
其实原被告双方真实的想法和调解方案相差不大,只是多年来一直不愿意直接说出来。因为欠购房款的人数较多,原告蒋某担心一让步,其他村民都会跟着要求减免利息;被告则害怕自己先松口会遭到其他购房人的埋怨。方案一经提出,便得到裴某等三名被告认可,当场一次性偿还欠款。蒋某对调解结果也十分满意,困扰双方多年的纠纷就此圆满化解。

这起纠纷的成功化解,是夏县人民法院驻村工作队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缩影。驻村工作队员扎根基层、深入群众,运用专业知识与耐心沟通,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不仅维护了乡村和谐稳定,更推动乡村法治建设迈向新高度,真正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通讯员:樊少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