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的调解艺术:一桩山楂树纠纷的化解之道
来源:运城司法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王云欣 | 发布时间: 2025-10-15 09:51

近日,山西省临猗县牛杜镇某村发生了一起因农业机械作业引发的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村民闫某雇佣的收割机在作业过程中,操作不慎刮碰了相邻地块杨某种植的10棵山楂树,导致树枝断裂、果实大量震落。双方就赔偿金额产生严重分歧:杨某主张包括当年果实损失(超1000斤)及来年挂果影响,要求赔偿至少5000元;闫某则认为落果可折价出售,树木损伤有限,拒绝高额赔偿。协商无果后,矛盾升级至报警处理。
调解四步法:从对抗到和解的实践路径
警调对接后,由资深调解员曹文林牵头,协同法律顾问组成专项调解组。通过四步工作法实现矛盾化解:
事实固证
联合村干部进行现场勘查,采用拍照录像、绘制受损示意图等方式,完整记录树木损伤程度、落果分布范围等关键证据,为后续调解奠定客观基础。
法律释明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条例规定,明确闫某作为作业方应承担主要赔偿责任,同时引用财产损失计算标准,引导双方回归理性协商轨道。
情感修复
采取背靠背调解策略,分别与双方剖析邻里关系长远价值,引用远亲不如近邻等乡土谚语,唤醒情感共鸣。
精准测算
参考当地山楂市场批发价,咨询农业专家评估树木恢复周期,最终核算出包含当年果实损失及树木养护费的调解方案。
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经调解员耐心调解,双方达成一致,纠纷圆满化解。该案例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枫桥经验”在乡村治理中的实践价值:
快速响应机制:
警调对接实现矛盾处置黄金24小时
三维调解法:
法律框架+技术评估+情感疏导的立体化解模式
社会效益最大化:
既保障农户合法权益,又避免诉讼成本对邻里关系的二次伤害
调解员手记:当法律条文遇上乡土人情,调解员要做的不仅是分清对错,更要让双方回到生活正轨。这起纠纷的圆满解决,正是人民调解制度优势的微观体现。
通讯员: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