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法治建设 >

《人民公安报》报道临猗公安:“一村一警一辅”织密乡村防护网

来源:人民公安报 | 责任编辑:刘兰 | 发布时间: 2025-08-19 10:43

1755571507972153.jpg

“有了自己的责任田,干劲儿更足了”

临猗“一村一警一辅”织密乡村防护网

“这次下来包村,我有了自己的责任田,干劲儿更足了。”临猗县公安局指挥中心主任谢兆旗说。在临猗县耽子镇潘家庄村的警务责任区公示牌上,谢兆旗与辅警潘军的头像和手机号等信息一目了然。局机关民辅警下沉包村,这是临猗县公安局推动警务前移、警力下沉的鲜活实践。

2月以来,临猗县公安局党委以问题发现在一线、矛盾解决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为工作思路,创新开展“郇阳金盾”平安主题活动,选派568名民辅警进村入户,将公安机关打防管控的神经末梢延伸到社会治理前沿,激活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

“沉”在基层,走村入户解难题

“临猗古称郇阳,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和人口大县,乡村人口占比超80%。”临猗县副县长、公安局局长李志介绍,他们经过深入调研,决定全警下沉一线,由7名局班子成员分片包点,284名民警和284名辅警悉数下沉一线、进村入户,全县269个行政村、15个社区实现了“一村一警一辅”全覆盖。

临猗县公安局党委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每季度根据治安形势和发案特点明确工作内容,开展一次主题活动。班子成员带头深入基层一线,每月召开包片工作推进会。局党委定期调度,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每月严格落实包村民警辅警一周一走访、每次走访不少于半天的工作制度。截至目前,全县民辅警共下乡进村1.2万余人次,累计走访5.6万余人次,收集民意1100余条,解决群众难题500余件。

潘家庄村一位独居老人长期在巷道口堆放垃圾,影响邻里出行。2月底,包村民警走访了解情况后,及时与老人子女进行了沟通,当日便完成了清理工作。4月23日,潘家庄村电网改造,村民因电杆位置问题与施工方发生争执。包村民警联合村干部第一时间现场调解,促成双方和解,保障了工程顺利推进。

“沉”在一线,发动群众筑防线

夜幕降临,闪烁着警灯的巡逻车队穿行在县城主干道。7月27日凌晨,临猗县某小区附近,一男子正鬼鬼祟祟往路边停放的车辆上张贴涉黄广告,被猗氏派出所巡逻民警抓获。民警依法将该男子传唤至派出所接受调查。

临猗县包村民辅警积极指导各村(社区)建立健全284支1704人的巡逻队伍,完善工作机制,开展业务培训,提升了基层组织的巡逻防控与应急处置能力。

“以前每到桃子成熟采摘的时候,心始终悬着,就怕果子被偷。自从村里有了巡逻队,我再也不用担心了,晚上可以睡个踏实觉了。”提起村里的治安巡逻队,七级镇留尚村果农张某赞不绝口。

在七级派出所的专业指导和系统培训下,辖区19个行政村的巡逻队实现了机构健全、人员固定、服装统一、规范运作。尤其在果品成熟交易的关键时期,果林周边、交易市场等重点区域随处可见佩戴红袖标的巡逻队员,他们用脚步织密了乡村平安防护网。

“同学们,知道遇到校园欺凌该怎么办吗?”在临猗县第一职业中学法治讲座上,猗氏派出所民辅警与学生热情互动。这样的场景在临猗县的中小学校已成常态,法治副校长制度实现全覆盖,为校园安全筑起“金钟罩”。

“你毁了我家的中药材,就得赔!”“那是风太大,药不小心飘到你家地里了,我有啥办法。”

7月9日,村民王某在自家玉米地喷洒农药时,因风力较大,部分药液飘散至旁边吴某种植的中药材地块,导致部分药材受损。二人因赔偿问题争执不下,于是报警求助。北辛派出所民警赶到现场后,实地查看受损情况,并分别听取了双方意见。经耐心调解,双方最终达成了和解协议。

临猗县公安局包村民辅警和乡镇干部、村组干部三位一体,变事后救火为事前防御。在矛盾化解专项行动中,民辅警创造出“四动”工作法——法理情三维触动、村级调委会积极主动、基层政法单位协同互动、县乡村三级联动,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多方参与、立体调处的工作机制,确保矛盾纠纷分级处理、就地解决。一般矛盾纠纷的调解周期由原来的一周缩短到半天。

“过去村里有纠纷,得跑十几里路去派出所,现在民警直接到家里来调解,太方便了。”说起“一村一警一辅”机制,临猗县北景乡西陈翟村村民张某竖起大拇指。他与邻居周某僵持了8年的宅院纠纷,在包村民辅警的调解下被成功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