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扶贫 >

人才,人才,还是人才

来源:运城日报 | 责任编辑:张晓婷 | 发布时间: 2019-02-12 09:13

  ——一个贫困村一年巨变的背后

  

  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战役的收官之战。那么,随着各项资源逐步到位,各级各界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于众多乡村特别是贫困村,实现脱贫乃至全面振兴的最后一块拼图是什么?

  作为一个贫困村,垣曲县新城镇左家湾用一年的变化,证明了:要实施乡村振兴,需要一切发展要素向农村倾斜和聚集;在所有的发展要素中,人才,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块拼图。

  在左家湾巨变的背后,是对存量人才的制度性、全覆盖培育,是对外来经营性人才的“信心指数”吸引,是对一些关键岗位指派高质量管理人才的攻坚克难……

  不管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人,只有人,才是最终的支撑和保障!

  142户501人易地搬迁(瓦舍移民新村)分房到户,2300亩旱地变水田,“两河一沟”改造完成,3个公共卫生间、3个公共停车场建成,占地31亩的采摘大棚、60亩的香菇扶贫基地投入运行,仿古一条街建设已完成“三通一平”和仿古门楼建造……

  这是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垣曲县贫困村左家湾发生的变化。

  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战役的收官之战。那么,随着各项资源逐步到位、各级各界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于众多乡村特别是贫困村,实现脱贫乃至全面振兴的最后一块拼图是什么?

  一年之中,垣曲县新城镇左家湾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该村的变化证明:要实施乡村振兴,需要一切发展要素向农村倾斜和聚集;在所有的发展要素中,人才,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块拼图。


  制度育才党员干部培训“全覆盖”


  700多名考生,15个考场,每个考场两个监考老师,闭卷考试,不准夹带,手机全部关机,四五名胸佩巡考证的人分组巡视……

  不了解根本不知道,这竟然是今年垣曲县新城镇党员干部冬季培训结束后的考试现场。

  冬训不新鲜,新鲜的是训得如此扎实和严格。

  3年来,新城镇连年对全体镇村干部及党员进行全覆盖式的冬训。特别是今年,不仅邀请了省委党校和市委党校的教授讲授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全面从严治党等课程,上完课后还有优秀笔记展评和闭卷考试。考不过的还有说法——补考。

  今年75岁的卫岐峰是坡底村人,曾经干了30年的支部书记,也经历过不少“冬训”。

  “就数这3年的冬训扎实,人们常说村里人不爱学习,其实这也和讲课内容有关系,就像这次,老师水平高,讲得好,人们学习还是很积极的。”说着,他拿出手机,点出他们村里的党员干部学习群,“群里每天都要发一条关于党建的小知识让我们学习,你不看想不到吧?”

  同样是受培训的影响,如今36岁的左家湾党员韩拴群,早已转到了“实践”层面。

  他家本有四五亩地,原来农活不忙的时候顶多是在附近的厂矿里打打零工。冬训时听了专家讲课后,他认识到土地集中起来才会有效益,而且通过学习乡村振兴政策树立了在农村大干一场的信心。于是,他在去年承包了村里的100亩地,全部种上了玉米和油葵,收益还不错。

  “给我干活的一位60多岁的老婆婆,一个月就从我这儿挣了3000块工钱呢!”他笑着说。

  培训带来的思想解放与素质提高,对一般党员而言意味着收入的提高,对于一村的主干来讲,更可能的是惠及全体村民。

  今年,关家村党支部书记关军康利用天然气管道从村边经过的机会,主动与天然气公司对接,积极作为,给全村村民装上了天然气,该村由此也成为全县第一个整村“气化”的村庄。接入天然气后,不仅供暖更环保更清洁,而且用气做饭也比原来用液化气省得多了,群众满意度很高。

  “从原来的上级安排干到现在的自己主动干,我思路的变化,和培训有很大关系。”关军康说。

  这几年新城镇的发展态势向好,镇村两级上上下下齐心协力,镇党委书记贾龙龙把这一“上下同心”的良好局面,归结于培训带来的思想统一的结果。

  “农村要发展,关键在人,集体培训是提高存量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有效手段!”他说,“现在影响农村发展的最大问题已不是政策和资金,而是人,是人干事创业的激情和能力,这是最为根本的问题。”

  正是出于上述考量,该镇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效果为导向,连续3年在春节前举办镇村两级党员干部全覆盖的大培训。因为组织得力,除了常年在外和卧床不起的,全镇所有党员干部几乎全部参加了培训。


  环境引才信心指数成最大“竞争力”


  一年来,新城镇举全镇之力,要将左家湾打造成垣曲的后花园。在强大的政策引导和巨量的资金投入下,左家湾的“两河一沟”治理好了,停车场、公厕等公共设施完善了,环村旅游路、水利管网等基础设施水平提升了,仿古门楼改造好了,全村的美化、亮化、绿化也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但贾龙龙最为看重的,还是如何为农村集聚产业,为农村引来产业人才。

  姚渭河,人如其名,他是个常年居住在垣曲的“老陕”。几年来,他做过绿化,干过工程,最终因为偶然一次来到左家湾,让他将人生中的第一份“实业”放到了那里。

  “我只是半年没来这里,好家伙,天翻地覆啊!”他说,原本他的项目已经定下放在另一个乡镇,人家给的地多地价也便宜,但是左家湾发展的“势”让他改变了主意。

  “我这大半辈子最大的收获就是干什么都要顺着大势走,左家湾的前景绝对好。就现在还没全部弄成哩,天气好时路上都有很多人,等全部建好了,我这一棚东西,捎带着就卖完了!”他很有信心。

  姚渭河是从村里承包的大棚,采访当天,他刚在棚里栽植了800棵无花果树。按他的规划,大棚当年就能见效,“一亩产3500公斤,一公斤五六十元,收益很乐观”。

  40米宽的景观大道直通县城,景观大道边上还有一个刚刚被列入国家水利公园的亳清河,再加上左家湾一日千里的施工进度,特别是镇村两级干部群众激情四射的干劲,这一切,都组成了姚渭河心中用来判断和权衡的“势”。正是这种“势”,才让他放弃了其他乡镇的好意,三番四次硬是从左家湾“抢”了一个大棚。

  这种势,要比人们常说的“营商环境”内涵更丰富。它不仅包括优惠政策和基础设施条件,更包括发展的势头以及对未来的信心——在这方面就像股票的价格一样,更多的是一种信心指数——给人信心越多,就能引来更多的产业人才,就能引来更多的项目。

  在无花果大棚的对面,是“娟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香菇大棚。作为村里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合作社在村里共建了30个香菇大棚。这个项目,平常需要二三十人、忙时需要四五十人务工,60多岁的老年人每天也能挣上个60到80元。另外,合作社还创新帮扶方式,在包技术、包销售的前提下,将大棚承包给贫困户。去年,贫困户李永济和赵青平各承包了两个棚,纯收入达到三四万元,一举脱贫。

  如今,全村两千多亩坡地全部改造成了水浇地,环村旅游路不久前又成功贯通,村中土地的耕作条件特别是土地价值有了质的飞跃。这些,加上那一步步变成现实的规划,还有村中到处洋溢的创业的激情与对未来的自信,都成为左家湾招引产业人才的最大竞争力。


  多方选才引进选派专啃“硬骨头”


  提高存量人才的质量,激发外来人才的变量,这都不够,对于一些特殊村庄,在一些关键节点,还需要通过各种渠道,直接导入成熟的高质量的管理人才。

  赵家岭和东峰山两个村子,主干变动之后,一直推选不出新的主干,没了领头人已严重影响到村里工作的正常开展。为此,镇党委研究决定,从镇里选派两名干部“空降”村中担任党支部书记。

  镇移民办主任李志斌,以前任过长时间的农科站站长,对村情非常熟悉;镇司法所所长吉小兵,擅长化解矛盾、解决复杂问题。更关键的是,两人都有着30年以上的乡镇工作经历,政治立场坚定,个人素质较高,农村工作经验丰富。在两人的带动下,如今,两村各项事业步入正轨,特别是赵家岭村,今年新的党支部积极申请运作,一举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自来水问题,村民反响良好。

  而效果更明显的还是左家湾村,镇党委、政府领导拿着做好的规划,以及今后对村干部的新要求在会上一讲,左家湾村和瓦舍村年龄偏大的原党支部书记立即打起了退堂鼓,最终知难而退。为此,镇里四处寻觅人才,最终,将18岁就出村做生意,思路清晰、事业有成、有魄力有闯劲的郭战强引入村里,担任左家湾与瓦舍村的联合党支部书记。

  刚回村的时候,郭战强最怕的就是开会,只怕连举手表决的最低要求人数都凑不够。而村干部们常期形成的自由涣散的习惯,也影响了初期工作的开展。后来,配合着镇里,村里也加强了培训力度,慢慢地,村干部们的心统一起来,工作激情逐渐被点燃。村干部有了干劲,村庄的变化日新月异;这一切被村民们看在眼里,纷纷给以好评。如此正向循环,村干部们的心更齐了,干劲更足了,在很长一段时间,村委会24小时有人值班,村干部甚至都变成了“全职干部”。

  人才助推,左家湾在重塑的道路上风驰电掣。

  引进15名管理型人才充实支村“两委”班子、壮大基层组织,吸引、鼓励18名经营性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搞活农村经济,邀请省农科院、山西农大专家教授培训130余名新型职业农民,夯实发展根基……

  在贾龙龙看来,左家湾最大的财富不是那些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而是这批经过实践培训成长起来的、从思想认识到工作方法都极为成熟的村干部和新型职业农民团队。

  “人,只有人,才是农村发展最终的支撑!”他说。

记者 陈永年